二、“非遗”背景下解读皇会的价值与意义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用联合国6种官方语言(包括中文)通过的并公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he),从国际准则的角度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在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加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任何庆节都是人类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第一性形式。而皇会作为社会仪式的表现形态,今日已经成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其中所体现出的社会、经济、文化价值十分巨大。冯骥才先生曾充满感情地说:皇会是中华妈祖崇拜一个奇异的盛典,是北方的妈祖之乡天津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此地一个遥远而美丽的文化的梦,中国的大城市何处还有这样壮观的民俗?毋庸讳言,皇会发展至今日,已造就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不但给予妈祖信众一种集体潜意识的集约力,对民众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也可体现社会道德层面的“软实力”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精神层面的核心价值。皇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
第一,非遗保护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联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文化多样性(cultural diversity)是指,人类共同的遗产——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在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4]。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构成和呈现的意义,原则上说是属于全人类的。只有保存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才能保证后代子孙有着多样化的选择,保证世界各民族共享文化成果,保证未来文化选择上的多元化和丰富化。
皇会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多样性功能特点可主要从两个层次体现。首先有利于保护民间信仰中的文化多样性。本地自古便有“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一说,由此可见供奉妈祖的天后宫在地域文化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作用,而妈祖恰是皇会形成的核心力与动力所在。在主流文化的统帅下,宗教文化、传统文化、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等诸元文化能够形成合力和共振,以达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目的。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内,民间信仰宗教在部分地区已得到复兴,甚至还出现神灵体系添增、祭祀仪式扩大现象,这说明民间宗教存在与现代化并不矛盾。而对于民间宗教在现代化过程中延存问题的探讨,既有助于人类对现代化理论的重新思考,也对促使信仰文化多样性的繁荣有着重要意义。《联合国千年宣言》第四条有如下表述:“尊重所有人的平等权利,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经济、社会、文化或人道性质的问题”。[5]作为一种民间信仰文化,妈祖的真善美精神已成为一种文化积淀深深植入妈祖信徒的心中,它要求人们自觉地克服反道德的因素,使人心向善。[6]正是因为妈祖信仰广博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包容性,才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文化精神基因传承至今。另一方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传承的实践过程中,一部分体现为纯粹的精神生产,如歌舞、口头创作等,还有一部分,如手工艺等,不仅仅包括精神生产,还具有物化形态的成品。而皇会正是把祭祀、礼仪、造像、雕刻、绘画、文饰、符号、音乐、舞蹈、神话和传说等各种精神遗产同物质遗产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皇会中不但体现出花会表演传承中的无形遗产,如唱词、唱腔、行规、民俗等,也包含了仪仗、銮驾、服装、表演执事等有形遗产。温家宝总理2007年6月9日在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的讲话曾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物质性,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结合在一起。物质性就是文象,非物质性就是文脉”。无论是精神还是物化,都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淀,也深刻的体现出民间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具有情感培育、社群认同、承载文化传统的功能。民俗学家刘魁立先生曾有此类观点,涉及传统技艺和传统医药的药物炮制等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是在生产实践中产生和显现出来的,其物化的成品可以流通,广大民众通过拥有和消费传统技艺的物态化的成品,来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蕴涵。皇会中所蕴含的部分物质性文化遗产,其传承形式也只有在生产实践中完成。只有注重无形及有形遗产的双重保护,这是实现对皇会的完全性、立体式、多方位保护和传承。
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是保持文化地域性与民族性的重要方式。从文化的传播角度分析,每一个民族都有特定的活动地域,该地域的自然环境对该民族有很大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该民族该地域的文化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在特定的地域产生的,并与地域环境息息相关,受到自然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产水平、生活水平及日常生活习惯、习俗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同时,地域性既体现又进一步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天津皇会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天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史。包含了历史演变、风土人情、愿望信仰、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诸多文化因素,体现了本地人民丰富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精神面貌、卓越的艺术才能、对美的执着追求以及创造生活、改造自然的集体意识和高尚品德。不同时代的皇会,都是对不同时代民众集体审美、艺术水准和内心境界的真实反映。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皇会的举办为天津人民的生活平添了意义和乐趣,并将宗教信仰的是非观念、道德评价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非遗”保护对民间文化价值再确立有着重要意义。中国文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统治者的更迭,在每一个时期所表达出来的价值追求也经常发生变化。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对民族的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都至关重要。但是,任何文化的价值,都体现出保障人类天赋的价值和自然的权利,并能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和人性完整。目前人们对皇会的价值追求,主要体现在其文化价值上。文化的价值系统无一例外都是围绕人性这一核心而建立,并通过文化价值系统为载体表达出来。人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也在塑造着人。妈祖是善良、智慧、正义的化身,符合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及核心价值观,是当今社会的道德楷模,有一定约束信众行为的作用。并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重新确立全民族社会道德价值标准和体系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从长远来看,十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及可持续发展。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韩雪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