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陶立璠]现代生活与传统生活的对接
——在“现代社会中的传统生活国际学术会议”上的发言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2-16 | 点击数:4043
 


  非常感谢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邀请我参加这样一次盛会。天津大学不止来过一次,也非常愿意到文学艺术研究院这个艺术殿堂。每次来都有一些新的感受、新的收获。特别是今天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当代社会中的传统生活”,我也特别感兴趣。冯骥才先生上午讲到为这次的中心议题选择了一个切入点,即天津皇会。而皇会是与妈祖文化联系在一起。关于妈祖文化,刚才有的先生也讲到了。过去我也不止一次参加过天津举办的妈祖文化论坛,写过一些文章,都发表了,没有特别多的话要说。我想就结合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谈一点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当代社会中的传统生活”,这个题目我觉得非常好。当代社会中的传统生活,是一个大题目,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可能我们每天的生活中都会遇到并要回答这样的问题。讲到“传统”,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什么是“传统”?传统,狭义地讲,大概指的是三代以上所形成的精神、风俗、道德、思想以及制度。如果一代以20年计,三代以上大概是六十年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六十四年了,我们今天所讲的传统应该是这六十年之间形成的精神、思想、道德以及风俗文化,传统应该是在这个范围之内,是小传统。广义地讲,三代以上是指又是指中华民族的大传统。

  如果按照“传统”的这个界定,从小传统到大传统,回想我们今天的生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我们是在传统里面,还是在现代里面。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如何定位自己的生活。刚才听了几位先生的发言,特别是来自英国巴斯大学的印度籍教授余德烁先生的发言。他说,印度是一个传统社会,他们的传统没有断裂,虽然一般民众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社会从思想精神状态来讲,人们过着非常稳定的传统生活。中国媒体也有报道将印度人的生活思想观念和中国人比较,印度人虽然穷,但是不仇富,很安于现状。按照余先生的说法,印度传统生活中有信仰支配着人们。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离不开信仰的支配。但是今天的生活中我们究竟信仰什么?我们传统生活中的许多东西已经断裂了。乌丙安先生刚才讲要修复传统,但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比如中国的春节文化,延续了几千年。过去人们怎么过春节,今天又是怎么过的,我觉得中间有很大的断裂层存在着。要把这些断裂层修复起来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情。国人现在感觉许多节日,包括春节、端午、中秋等等,过去大家都能过得津津有味,觉得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东西,今天完全不一样了,已经完全变成一种吃的文化。春节吃饺子,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只剩下这样一种概念。当然我们不能轻视舌尖上的文化,吃的文化可能使节日文化在今天人们的生活中间多少留下美好的回忆。因为吃,留下的记忆是不会完全断掉的。

  想想我们今天的风俗、道德、思想应该是什么。按照“小传统”的定义来讲,应该是社会主义的。但是这个主义在我们身上究竟留下了什么印记,它与我们的生活怎样建立了联系。我们这些人,特别像我这个年纪的人,还有在座的我的两位老兄(乌丙安先生和刘魁立先生),都是共和国新生活的见证人,与旧的传统比较起来,今天的感觉究竟是什么样的。我总觉得我们缺少的东西,正好是大传统留给我们的思想、道德、精神和文化。所以有时候总觉得内心空荡荡的,自己都无法给自己定位,更说不明白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总觉得我们今天的生活和传统,和现代比起来显得不伦不类。传统似乎没有全部丢失,一年四季也都在过节,也都在走亲访友,人和人之间也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和传统相比,却又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所以不得不做一系列的反思。如我们今天的生活是离传统越来越近了,还是越来越远了?是传统生活影响了今天中国人的生活,还是现代生活影响和绑架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或者已经取代了我们今天的传统生活?传统生活是否与现代化格格不入?讲传统就不能过现代化的生活,过现代化的生活就必须要脱离传统?中国人的传统生活还能坚持多久?我们的传统生活与现代生活如何和谐对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着更多的选择。使我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能够生活得非常和谐。这是我想的一些问题。

  今天我们无疑是生活在一个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中,特别是物质生活已经非常现代化了,而且这种现代化和信息化的生活我们每一个人都享受到了。过去我们的生活中,常讲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今天我们的生活中变成了四个字:“身手钥钱”。“身”是身份证,“手”是手机,“钥”是钥匙,“钱”是钱包。这四样东西我们出门少不了。假如不拿手机,就像光着身子出门,特别不自在。无疑于中断了与外界信息的连接。传统生活中这四样东西不见得有这么重要。过去出门拔腿就走,不考虑这些。现今出门就不是这么简单了。昨天我们从北京到天津,首先就要考虑怎么出行,怎样从北京的拥堵之中突围出来。过去出门靠步行、骑自行车、坐公交,选择哪一种都可以。今天出行的顾虑就多了。还要考虑环境问题。过去谁会知道PM2.5是什么东西?更不会去考虑它,今天就不能不考虑,因为它已经危及到你的生命。像北京的雾霾天气,过去我们不是没有经历过,但今年显得特别严重。有个日本留学生,不敢出门了,吃的东西都从日本寄过来,说是过敏。当然我们的抵抗力是很强的。这就是说,现代生活和传统之间形成了很多的纠结,生活不能不受到影响。

  现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随处可以看到。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大家想一想,这种节假日真的是“黄金周”吗?媒体上都在讲今年的“黄金周”是“垃圾周”。凡是人多的地方必然垃圾成堆。天安门广场一天清除出十多吨垃圾。八达岭长城六天清理出一百零九吨垃圾。这样一种环境如何生活?生活现代化了,有了“黄金周”,大家争着出去旅游。九寨沟,北京故宫、八达岭等景点人满为患,以至出现九寨沟游客攻陷售票处的事情。这就是说,今天我们的生活从公德上讲,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其实这种状况我们每天都会遇到。我们生活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垃圾分类在北京嚷嚷了二十年多年,但是如今的状态和二十多年前一样。垃圾箱设了不少,有着分类标志,但是谁会理那一套?北京的环境被迫我们不断去适应它,而如何将传统融入其中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种状况使民众处于无奈之中。没办法,向谁去呼吁?这就是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大家都在谴责中国人道德滑坡,但这种滑坡的责任归咎于谁?好像谁也不负责,处在了一种尴尬的境地。

  讲到传统,我觉得传统是向后看的。借助传统可以知晓我们的祖先、前辈是如何生活、如何思考的。每一个传统里面都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我们要经常向后看,这样可以把许多优良的传统作为楷模一代代传下去。实际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印度一样丰富多彩,完全可以满足我们日常生活各方面的需求。思想、道德、精神,以至于各种各样的风俗文化,都是我们的祖先创造出来的。这些风俗文化每时每刻都在塑造一个人的个性。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传统创造的环境。离开了风俗文化,离开了传统道德就不可能形成完整的人格,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现代化是向前看的,主张创新传统,展望未来。中国的传统生活原来遵循着一系列儒家的思想和道德标准,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孔老夫子讲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是儒家文化给我们的。其中“修身”是第一要务。中国人的道德系统中,都要求从我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形成社会的合力。另外还有“礼义廉耻”,也是“修身”很重要的准则。所以无论现代社会怎么样变化,高科技怎样发展,几千年来形成的做人的道德原则是不能变的,这就是传统生活与现代的关系。传统和现代化并不矛盾,一些发达国家就结合得非常好,即是传统的,也是现代化的。我们今天应该是把传统生活与现代化和谐地对接起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2013年10月13日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2013-12-1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仲富兰]如何面对上海消逝的文化记忆
下一条: ·[耿波]中国社会的乡愁传统与现实问题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林继富]民间故事讲述与共同体建设
·[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寒月]妇女、传统手工业与民族地区新内生发展
·[袁玥]传统与现代:论张亮采的民俗观·[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
·[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杨蕊朵]墨江县哈尼族碧约支系牛皮大鼓舞叙事内容研究
·[萧放 叶玮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与有效路径探讨·[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
·[吴宇佳]传统年俗与数字时代的互动研究·[吴凤玲]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王敏琪]传统的变奏:杭州东坡肉的叙事变迁与经典生成
·[王琨]网络复魅与志怪传统:中式恐怖游戏对“民俗”的再生产·[王静]职业重塑与身份置换:乡村分娩医疗技术与身体权力转向
·[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