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王霄冰 林海聪]妈祖:从民间信仰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王霄冰 林海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2-02 | 点击数:24827
 

  [31] 孙晓天:《辽宁地区妈祖文化调查研究——以东港市孤山镇为例》,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3-195页;王芳辉:《标准化与地方化——宋元以来广东的妈祖信仰研究》,《文化遗产》2008年第3期,第98-105页。

  [32] 虽然妈祖受到官方的礼遇,成为国家正祀。但自宋代以来,也存在着诸多儒生对妈祖信仰的性质、妈祖信仰的越界问题进行抨击和辩护。见(美)韩森:《变迁之神》,包伟民译,第146-147页;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第255-271页。

  [33] 李伯重:《“乡土之神”、“公务之神”与“海商之神”——简论妈祖形象的演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第47-58页。

  [34] 甚至有些地区的民众参考妈祖的“标准化”模式,对区域的其他女性神灵进行主动的“标准化”。见谭伟伦:《申遗背后的曹主娘娘信俗研究》,《民俗曲艺》2011年第174期,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第259-304页。

  [35] 这一时期的“妈祖研究”基本上将民间的妈祖信仰实践视为“迷信”,国民政府也曾计划取缔全部妈祖宫庙,后由于福建林氏宗族的再三陈情,并将妈祖庙改名为“林孝女祠”方才得以保存。有关民国时期的妈祖研究成果和妈祖宫庙境遇情况,已有不少文章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参见张珣:《台湾的妈祖信仰——研究回顾》,《新史学》1995年第六卷四期,第89-126页;蔡相煇:《妈祖信仰研究》,第1-40页;徐晓望:《妈祖信仰史研究》,第4-14页;无逸:《民国以来妈祖研究概述》,《历史月刊》1993年第63期,第54-60页。

  [36]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调查组:《天后史迹的初步调查》,《海交史研究》1987年第1期,第46-65页。

  [37] 1987年研讨会会议成果由肖一平、林云森、杨德金编辑,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名为《妈祖研究资料汇编》。同时,该年为民间传说“妈祖成道千年”的时间,两岸都曾举办活动庆祝。

  [38] 该次会议成果已由林文豪主编出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名为《海内外学人论妈祖》。

  [39] 林文金:《应该重视妈祖文化研究》,朱天顺主编:《妈祖研究论文集》,第1-5页;林其锬:《“五缘”文化的传承与变异——论妈祖文化现象》,林文豪主编:《海内外学人论妈祖》,第51页;妈祖文化旅游研究课题组:《妈祖文化旅游研究》,第5及35页;黄瑞国主编:《妈祖学概论》,第1-16页。

  [40] 妈祖文化旅游研究课题组:《妈祖文化旅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黄秀琳:《妈祖文化与旅游》,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陈添寿、蔡泰山:《文化创意与产业发展》,台北:兰台出版社2007年版;张珣:《妈祖信仰与文化产业:人类学的个案研究——以台湾嘉义新港奉天宫为例》,《莆田学院学报》2012年第19卷第3期,第1-7页;陈淑媛、黄育聪:《创意文化产业:妈祖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向——莆田妈祖文化产业深度开发策略研究》,《莆田学院学报》2007年第14卷第4期,第84-89页;陈淑媛、黄新丰:《妈祖文化品牌在产业界的延伸与创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31卷第11期,第111-114页;蔡泰山:《妈祖文化遗产对妈祖文化产业发展之重要启示》,《国立历史博物馆馆刊》2008年第18期,第60-65页;廖芮茵:《妈祖文化与产业发展》,彭文宇主编:《妈祖文化研究论丛(Ⅰ)》,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7-308页;孟建煌、颜珊珊:《论妈祖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方向——以妈祖文化创意产业为例》,彭文宇主编:《妈祖文化研究论丛(Ⅰ)》,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4-352页。

  [41] 肖一平:《妈祖的历代褒封》及《海神天后与华侨南进》,肖一平、林云森、杨德金编:《妈祖研究资料汇编》,第 91及175页;郭美娟:《海神天后与旅游》,朱天顺主编:《妈祖研究论文集》,第192页。

  [42] 陶立璠:《妈祖祭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兼谈“非遗“名录评审的理论和实践》,《中华妈祖文化学术论坛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5-8页;乌丙安:《国宝“妈祖祭典”:重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价值评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129-132页。

  [43] 杨美惠:《横跨台湾海峡的女神妈祖:国界、进香和卫星电视》,林美容、张珣、蔡相煇主编:《妈祖的信仰与变迁》,台湾宗教学会2003年版,第205-233页;张珣:《妈祖·信仰的追寻(续编)》,台北: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246-247页;林庆扬:《网络传播学视野下的还想两岸妈祖网站对比研究》,彭文宇主编:《妈祖文化研究论丛(Ⅰ)》,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9-316页。

  [44] 程元郎、邱盛:《封片卡上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彭文宇主编:《妈祖文化研究论丛(Ⅰ)》,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7-328页。

  [45] 张珣:《妈祖·信仰的追寻(续编)》,第246-254页。

  [46] 《传承妈祖文化 播撒慈善爱心》,《深圳侨报》2012年7月23日A6版。

  [47] 蔡相煇:《妈祖信仰研究》,第469-516页;张珣:《妈祖·信仰的追寻(续编)》,台北: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9年,第376-398页;林美容:《妈祖信仰与汉人社会》,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8] 相关的研究,除前述蔡相煇与张珣外,还可参见范宏纬:《两岸民间信仰交流之研究——以闽台妈祖交流活动为例》,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硕士在职专班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张家麟:《政教关系与两岸宗教交流——以两岸妈祖庙团体为焦点》,《新世纪宗教研究》2002年第1卷1期,第33-76页;庄伯和:《两岸民俗文化交流之现状与展望》,及李丰楙:《两岸宗教交流之现状与展望》,朱荣智主编:《两岸交流面面观》,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1993年版,第329-347,349-372页;曲金良:《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海峡两岸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53-61页;蔡泰山:《妈祖文化与两岸关系发展》,台北:立得出版社2004年版。

  [49] “妈祖祭典”的序号及编号为484 X—36,http://www.ihchina.cn/inc/guojiaminglufenlei.jsp?qmode=gjml_class&pm=10&page=2(访问时间:2013年7月5日)。

  [50] “天津皇会”的申报单位为天津市民俗博物馆,http://www.ihchina.cn/inc/guohiamingluer.jsp(访问时间:2013年7月5日)。

  [51] 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index.php?lg=en&pg=00243#227(访问时间:2013年7月5日)。

  [52] 《Letter of Commitment》,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doc/src/00227-community_consent.pdf (访问时间:2013年7月5日)

  [53] “洞头妈祖祭典”的申报地区为浙江省洞头县,http://www.ihchina.cn/inc/guohiamingluer3.jsp(访问时间:2013年7月5日)。

  [54] 妈祖文化旅游研究课题组:《妈祖文化旅游研究》,第370-375,378-381页。


该文发表在《文化遗产》2013年第6期第35-43页,一切以纸质出版物为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文责编:韩雪春】

上一条: ·[王霄冰]玛雅人的“他我”观念与纳瓜尔信仰
下一条: ·[刘衍文]前因后果,都写在脸上?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赖晓君]情书的世界:关于晚明书信集《丰韵情书》的民俗考察
·[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周淼]过程性视角下类民俗的生产·[郑艺星]赛博功德与电子木鱼:试述民俗事象的当代变体
·[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