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王霄冰 林海聪]妈祖:从民间信仰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王霄冰 林海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2-02 | 点击数:24826
 

  四、妈祖符号的现代化与全球化

  与此同时,妈祖也逐渐获得了现代的媒介形式,在海峡两岸与世界华人的交流互动中,成为了全球华人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尽管妈祖自明清以来就已经是一位国际化的神灵,但纷繁的文本叙述与传播过程又加剧了妈祖信仰的本土化,从而使得妈祖信仰呈现出多面相的特征。只有在最近这二、三十年中,与妈祖相关的信仰实践才逐渐走上了一条现代化、民族化与全球化的道路。

  在传播路径方面,当代的妈祖信仰开始通过网络、电视等新媒体进行传播,[43]涌现出了一大批关于妈祖神迹的“现代叙述”形式——电视剧和电影版《妈祖》,及动漫《海之传说:妈祖》、《海上女神妈祖》等新媒体文本。为了推广妈祖信仰,迎合年轻的信众,一些妈祖宫庙还生产了妈祖的公仔玩具、明信片。[44]

  妈祖信仰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应时变迁,过去的妈祖是一位神判、救苦的神灵,而现在的妈祖却拥有着非常强大的民主与环保色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妈祖就成为台湾反核运动的象征性符号,民众通过妈祖成立了“盐寮反核自救会”来表达反对兴建核电厂的环保诉求。[45]两岸三地还筹建了福建省莆田市妈祖慈善协会、台湾新北市妈祖慈善会等民间组织,还有一些天后古庙组织了社区义工队[46],民众希望以现代的慈善运作模式,来发扬妈祖的救死扶伤、助困济贫的慈善精神,使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得到真正的关爱。

  伴随着妈祖信仰的传播,全球各地通过分香(分灵)的形式兴建了妈祖的宫庙。缘于中华文化的“寻根”情怀,各地妈祖分香经常会或前往湄洲妈祖庙进香,维持妈祖分香的灵力和提升系谱的排位顺序;或彼此宫庙之间举行“绕境进香”,扩大妈祖信仰的向心力。这些朝圣活动,一方面以拟亲属关系来建构不同地域层次的妈祖信仰共同体,另一方面也增进了两岸三地人文血脉的联系。[47]随着两岸三地文化交流的增进[48],很多海外、港澳台妈祖庙通过前往湄洲岛祖庙进香,这意味着妈祖信仰已经超越了地域,成为人类的“海峡和平女神”,在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融洽了两岸三地的民族情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文责编:韩雪春】

上一条: ·[王霄冰]玛雅人的“他我”观念与纳瓜尔信仰
下一条: ·[刘衍文]前因后果,都写在脸上?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赖晓君]情书的世界:关于晚明书信集《丰韵情书》的民俗考察
·[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周淼]过程性视角下类民俗的生产·[郑艺星]赛博功德与电子木鱼:试述民俗事象的当代变体
·[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