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文化传承
——访台湾客家演艺文化协会理事长李康雷
  作者:记者 易运文 通讯员 许诗庭   摄影/图:易运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0-08 | 点击数:4406
 

  

台湾客家演艺文化协会成员表演《电音三太子》

        日前,一场由广东省深圳市群众文化学会和台湾客家演艺文化协会联合主办的两地民俗文化交流活动首次在深圳举行。演出中,深、台两地许多优秀民间艺术家同台献艺。在为期6天的文化交流盛宴里,总共8场演出,场场座无虚席,到场观众人数达近万人,观众反响热烈。记者采访了活动的策划人和总导演——台湾客家演艺文化协会理事长李康雷。

  用民俗演艺推动两岸文化交流

  此次演出,为观众带来的都是两地极具民俗文化特色的节目,如富有浓郁台湾原住民民俗特色的阿美族乐舞、泰雅族乐舞、表现台湾庙会文化阵头的“官将首”、表现台湾客家人信仰供奉的神明之一的三山国王等节目;由深圳大围屋艺术团民间艺术家上演的女子群舞“剪纸姑娘”,将传统民间艺术剪纸作为舞蹈元素,深圳宝安少儿京剧艺术团则以花脸、老生、青衣、花旦四个行当联唱的方式演出“京韵飘香”等等,独具匠心,引人入胜。

  “我原来并不是从事民俗文化研究的,我在台湾是以歌唱起家的,也说不上是个文化人。”李康雷快人快语。他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前,他在深圳偶遇一位深圳文化界人士,茶余饭后对方谈及了希望能将两地民俗进行交流的想法。这与李康雷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仿佛遇到了知音。李康雷多年来一直都渴望用民俗演艺的方式来推动两岸的文化交流。他说:“两岸人民同文同种,同根同源,可以通过两岸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来体现融合,这是我现在最喜欢做的事情!”李康雷说。

  “文化终究要靠年轻一代去传承”

  据了解,台湾的主要文化发源于闽南、客家、原住民和外省族这四大族群。经过通婚,四大族群之间的文化逐渐融合,最终衍生成台湾现今的民系风情和风俗。民俗是民系的根本,李康雷坚信,两岸文化归根结底都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

  记者注意到,这次的“深台—中华民俗薪传演艺”文化交流活动有两个特点,一是为传统的民俗文化添加了很多现代元素进行演绎,让年轻一代更易接受;二是参演的演员都是十几岁到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在一般人的印象里,传统民俗只是给老一辈人欣赏和参与的。但此次的文化交流活动,使人们看到了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崭新气象与美好未来。“文化终究是要靠年轻一代去传承的。我就是想用这种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传统文化,并去传承它。”李康雷说,“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传统文化,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年轻人不是不喜欢传统文化,而是要看我们年长一辈如何去引导以及政府职能部门如何规划长效政策给予支持。现在的年轻人如果只有很少的机会能接触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怎么会喜欢呢?”

  李康雷向记者介绍了台湾客家演艺文化协会几位年轻会员的故事:一个18岁的青春少女,身上罩着十几斤重的铁制行头,在舞台上卖力地演出,完全看不出她是个瘦小的女孩子,丝毫不逊色于同台的男演员。同团表演“千手鼓”的另一个女孩,打鼓已有8年之久,双手因常年练习打鼓,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李康雷激动地说,这些可爱的年轻人,通过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为两岸文化交流作出了让人感动的努力。

  “希望你们都来帮助我实现梦想”

  李康雷与记者分享了他在大陆旅行时的见闻,其中令他印象颇深的是大陆许多城市和农村流行的腰鼓舞。谈话间,李康雷从椅子上站了起来,绘声绘色地形容他在西北看到的安塞腰鼓,还手脚并用,模仿着安塞人民打腰鼓时的模样说:“一群50来岁的中年妇女,一拿起腰鼓,个个精神抖擞,两眼放光,那个神态和气势,就像年轻姑娘一样健美,很让人震撼!”李康雷说,在台湾要组织一群五六十岁的妇女做相同的事,很难。“我很想在大陆组织一支由100个50来岁的妇女组成的腰鼓队,到台湾的大街上巡演,这该有多大的影响力啊!希望你们都来帮助我实现这个梦想!”

  “我认为,大陆有太多的优秀传统民俗可以拿到台湾去表演。”李康雷说。(本报记者 易运文 本报通讯员 许诗庭)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3年10月08日05版)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乌丙安:民俗传统是当代中国文化大繁荣的根脉
下一条: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瓶颈与突破
   相关链接
·[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温小兴 陈珊]文化抗争、宗族建构与红色文化传承:瑞金谢氏护祠事件的个案研究
·[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孟媛媛]礼让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六尺巷传说”景观叙事研究
·邮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与创新交融论坛举办·[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檀力]关于安徽“长丰剪纸”非遗文化项目入驻朱巷镇文创园可行性计划
·[石国伟 樊颜军]新媒体视角下临县伞头秧歌的活态传播与文化传承研究·[卢朝阳]民俗学研究的“地方化”探讨
·[丁海昕]茶与女性:唐朝茶文化中的隐喻与文化传承·[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
·[关伟铭]同源异脉:澳门鱼行醉龙节的民俗特征·[柴书毓]现代公厕景观叙事中的楹联文化传承研究
·[徐琦琦]乡土旅游与文化传承·[文鸿]基于“四层一体”的庙会文化传承机制分析
·[罗婷]语言学视域下的乡土文化传承·[李毓 林立英]文化濒危与教育:水书文化传承的实践特征与机制
·[丁庆旦]山野歌嘹亮·潍坊风筝会联动《王者荣耀》,让传统文化传承跨越时空界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