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宗教问题怎么看怎么办
——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答记者问
  作者:记者 李玉梅 陈国裕 李红   摄影/图:张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4-28 | 点击数:2808
 




  记者:当代中国的宗教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宗教问题?

  王作安:简要地说,信教人数不断增长,宗教领域出现了一些复杂情况,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有所扩大,需要我们正确应对,妥善处理。同时,由宗教发展这一现象,人们开始思考中国人的信仰问题,这是更为深层的一个问题,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需要引起高度关注,深入思考。

  这些年来,人们对宗教的看法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总体上看,人们对宗教的看法更加客观和理性,不再把宗教看成完全是消极落后的现象,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看法,认识趋于多元。我认为,看待宗教问题不能只从本本出发,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把宗教放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中来观察和思考。当前我们要重点搞清三个问题:如何看待信教人数的增长?如何看待宗教社会作用?如何看待广大信教群众?

  记者:总是说我国信教的人数在增长,目前我国信教的人到底有多少?

  王作安:我们一直讲我国有一亿多人信教,这个数字是哪里来的呢?可以说是统计加估计的结果。因为有的宗教好统计,有的宗教不太好统计。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有严格的入教仪式,好统计一些,现有天主教信徒550万,基督教信徒2300万,伊斯兰教信徒2100万,加起来5000万左右。佛教、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正式皈依的信徒好统计,但在家信仰的,由于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很难统计,只能估计一下,这样就得出一个一亿多人的结论。我认为我国实际信教人数比这个数字要大,希望能尽早摸清底数,这不仅是做好宗教工作的需要,而且对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国情也很有意义。

  记者:一亿多的确不是个小数目。作为国家宗教局局长,您如何看待我国信教人数增长这种现象?

  王作安:有人说宗教局是宗教发展局,这些年信教的人多了是宗教局搞的。说实话,这是高看了宗教局,宗教局还没那个本事。我国现阶段信教人数出现较快增长,原因很复杂。有“文革”结束后的恢复性增长,也有开放条件下国外的影响,最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是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社会分层,利益分化,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宗教由此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尽管总体来说人民物质文化水平在提高,但现实生活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确定性增加,不管是家徒四壁的,还是发了大财的,都有不安全感,都可能信教。

  尽管出现了信教人数较快增长的现象,但有两个基本判断:一是基本有序,这一点可以与苏联比较。苏联解体后,出现宗教大反弹,现在俄罗斯的东正教影响很大,中亚一些国家迅速伊斯兰化,我国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二是基本稳定,这一点也有比较。现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宗教矛盾突出,涉及宗教的冲突和动荡此起彼伏,而我们国家,宗教基本上是稳定的,没有出现影响大局的大问题。甚至可以与欧美比较,那里移民带来的文化、宗教冲突日益深刻,而我国各宗教和谐相处,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现在看来,宗教问题不是我们原先认为的那么简单。我们曾经认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宗教意识很快就会淡化。现在怎么样了呢?新中国成立60多年了,改革开放也30多年了,老百姓物质生活丰富了,教育水平提高了,宗教意识非但没有淡化,反而出现了复兴的现象。宗教传统比较深厚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意识在抬头,先富起来的东南沿海地区,宗教信徒也有较快增长。

  总之,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还有其存在的深刻根源,不仅会长期存在,在一定时期还可能会有发展。我们不能人为地去把信教人数降下来,这是做不到的,还会弄出问题来。但也不要去发展宗教,有些地方搞“宗教搭台、经济唱戏”,人为地扩大宗教影响。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宗教,制定正确的政策处理宗教问题,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引导,促进宗教活动正常有序,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记者:看来在看待信教人数增长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少人还存在着认识的误区。现在请您谈谈第二点,即我们该如何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

  王作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并受到国内外复杂因素的影响。积极的一面,是指宗教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消极的一面,指宗教又可能被利用来破坏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从根本上讲,宗教都是主张和平、和好、和谐的,引导好、运用好、发挥好这一点,宗教就会释放正能量,对社会起到正面作用。但受到各种复杂因素影响,宗教又可能成为动荡、对立的诱因。观察当今世界的宗教状况,这一点看得很清楚。我们做宗教工作,就是要支持宗教界发扬宗教中的积极因素,抑制宗教中的消极因素,引导宗教适应时代进步要求,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记者:这也是现在通常所说的发挥“正能量”吧。现在有很多群众信教,我们如何看待这广大的信教群众?

  王作安:宗教光环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大批信教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讲,如何对待宗教,实际上就是如何对待信教群众的问题。我们从事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事业,需要团结群众和依靠群众,没有群众的支持将一事无成。这里讲的群众,既包括信教的群众,也包括不信教的群众。

  如何看待信教群众,要从两个层面上来看。

  从意识形态层面上来看。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我们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看待生老病死、吉凶祸福。但是要看到,这一过程是漫长的,要有足够的耐心,坚持不懈地去做。宗教是一个长期现象,如果我们急于求成,想立即就把信教群众从宗教的影响下“解放”出来,结果会适得其反,把信教群众推到对立面上去,这方面的教训已经很多了。

  从政治层面上来看。群众里面有信教的也有不信教的,如果我们只是团结不信教的群众,不团结信教的群众,就人为地把群众分裂了,势必严重削弱党的群众基础。事实上,一个人信教与否,并不决定他的政治态度和社会立场,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虽然信仰上有差异,但政治上、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他们都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如果任意夸大信仰上的差异,以至于成为政治上的分野,就会分裂人民群众,危害党和国家的事业。

  因此,信教群众也是群众,我们怎么对待群众,就应该怎么对待他们,不能有歧视,不能有偏见。同时,要注意尊重他们的信仰,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

  记者: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政策。那么为什么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王作安:主要有三条理由:一是尊重规律,宗教会长期存在,不会依照你的意志而改变,不能用专政的手段或行政命令的办法解决;二是尊重群众,要团结信教群众,必须尊重他们的信仰;三是尊重人权,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不仅要尊重,还要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主要内容,我概括为“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信教和不信教都有自由。公民可以自主选择信教或者不信教,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干涉。不能把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简单理解为保护宗教的政策,而是保护公民在宗教信仰上自由选择权利的政策。

  二是坚持政教分离。政教分离就是国家政权与宗教组织相分离,这是实现宗教信仰自由的重要前提。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不干涉宗教团体的内部事务;宗教必须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活动,不得干涉行政、司法、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国家对待各个宗教一律平等,不能利用国家政权压制或者扶持某种宗教;宗教界人士通过合法渠道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三是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既要做好教徒,也要当好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有底线:首先是法律规定,我国是世俗国家,不是宗教国家,要把握好国法与教法的关系,维护国家法律尊严,不能把教法置于国法之上;其次是他人权利,不能干涉别人的自由,侵犯他人的权利;再次是公序良俗,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尊重文化传统和社会伦理道德。

  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使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联合起来,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记者:宗教问题相当复杂,宗教工作又十分重要,这就牵涉到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问题,请您谈谈这方面的考虑。

  王作安:宗教信仰是思想认识问题,但宗教活动会涉及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就是依法管理涉及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

  一要纳入法制。宗教工作最重要的经验,就是要尊重规律,依法办事,不能想怎么管就怎么管。改革开放以来,宗教工作最深刻的变化,就是由主要依政策办事向依法管理转变。用法治的方式处理宗教问题,规范宗教事务管理,推进依法行政,这是大方向。

  二要建立规范。要根据《宗教事务条例》,完善各项具体规定。如宗教团体的登记管理制度、宗教活动场所的设立登记、财务监管和民主管理制度、宗教教职人员的认定和备案、宗教活动如朝觐的管理办法等。我们正在朝这方面努力,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三要破解难题。宗教事务管理中还面临许多难题,要探索管用办法,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御渗透,维护宗教领域正常秩序,把受到境内外势力蛊惑的信教群众团结过来,过上正常的宗教生活。

  四要提供服务。要把管理宗教事务同服务宗教界结合起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体现管理,管理要“有理、有据”,服务要“有情、有意”。比如,要帮助宗教活动场所改善基础设施,实现水、电、暖、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全覆盖,逐步改善宗教活动场所的基础设施和各项生活条件。再比如,要加快推进宗教教职人员纳入社保工作,使宗教教职人员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我还要特别强调维护宗教界合法权益问题。拆迁宗教房产要依法进行,充分考虑便利信教群众过宗教生活的需要,防止侵害宗教界合法权益。要协调宗教与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防止出现寺庙“被经营”、“被承包”、“被上市”等现象,坚决纠正强摊、强索、强捐、强圈等侵权行为。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学习时报 2013年04月22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在田野中发现真正的学术问题
下一条: ·乌丙安:民俗传统是当代中国文化大繁荣的根脉
   相关链接
·[周永健]川南民间佛教觉皇宝坛丧葬道场田野调查·[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
·[于佳卉]有神若飞来·[闫睿欣]“赛博”求签:新型民间信仰实践互动模式研究
·[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
·[王小蕾]海疆与内地的融合:明清以来岭南民间信仰在南海诸岛的传播·[王嘉炜 宋昕曌]从地方豪杰到忠义神灵:《金沙魏公将军壮烈志》的神性塑造
·[苏彤源昊]马仙信仰传说史料文本丛考·[乔英斐]“希望”作为学术概念的可能性
·[宁祥文]民间信仰与高台教化:从风俗观念到戏剧实践的探索·[倪晨嘉]澳门哪吒信俗的景观叙事与景观生产
·[马骁]从乡村到城镇:民间信仰的时空转变·[刘婷 刘会惠]城市化转型中民间信仰的动态构建
·[林旻雯]民间信仰与非遗保护实践·[李佳南]漳溪畲族乡蓝大将军出巡仪式探赜
·[黎俊溢]澳门半岛石敢当调查研究·[姬厚祥]宗门立会:宗族分门竞争中的民间信仰生产
·[洪陈方洁]头家理事会与宗族社会治理机制的当代自洽·[葛金华]太湖流域“白鱼传说”的叙事逻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