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治学深山 桃李天下——纪念马学良诞辰100周年
  作者:记者 吴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7-07 | 点击数:6425
 


  无悔选择  倾情彝语文研究

  1913年,马学良出生在山东荣城,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的濡染,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1934年,马学良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大中文系,并深得国学大师们的器重。他在罗常培的指导下撰写了《方言考原》,在沈兼士的指导下撰写了《释江河》,并在胡适《白话文学史》课的影响下走上了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的道路。抗日战争爆发后,马学良在跟随学校内迁至昆明的过程中,作为闻一多的助手,在西南的崇山峻岭中采风问俗,第一次接触和收集了各少数民族的民歌、语言、风俗、神话等。由于存在语言障碍,他们的调查困难重重。马学良坚持用国际音标记录调查资料,以便之后找兼通两种语言的人来翻译。在闻一多的影响和指导下,他积累了不少语言材料。到昆明后,马学良尝试把沿途收集到的素材整理出来,写成《湘黔夷语掇拾》一文,发表于1938年《西南边疆》第三期上,这是马学良撰写的第一篇有关少数民族语言的文章。他曾说:“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闻一多先生是指引我走上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道路的启蒙老师。”

  1939年,马学良考入北大文科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学位,专攻汉语音韵学和训诂学,导师是描写语言学大师李方桂。这成为马学良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

  彝族支系复杂,语言分歧大,一般分为6种方言,有独创的表意音节文字。当时除国外少数资料外,国人对彝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都知之甚少。撒尼人是彝族的一支,撒尼语是彝语的一个方言。马学良在跟随李方桂前往云南路南调查撒尼彝语时,曾在路南尾则村找到一位小学老师做发音人。他们为确保记录的随机性和真实性,调查时不使用预先准备的词表,而采用实指现问的方法,先问身上的器官,再问屋里的东西,然后是天时人物、鸟兽鱼虫等等。

  马学良曾回忆:“我学过国际音标,也记录过自己的方言,但民族语言的语音要比汉语复杂很多,在记音过程中常感到力不从心,跟不上李先生又快又准的记音速度。这使我深感记音的技巧和准确性是一项必须下大力气练就的基本功。跟随李先生,我不仅学会了调查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耳濡目染了一种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后来我在调查民族语言中的许多重要发现,都得益于从李方桂先生继承而来的严谨学风和扎实的基本功。”1941年,马学良的毕业论文——《撒尼倮语语法》(后来以《撒尼彝语研究》为名出版)成为中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理论记录、描写实地语料的少数民族语言学著作。

  1941年,马学良赴云南武定、禄劝一带彝族聚居区学习、整理彝文经典。当时彝文已濒临消亡,只有极少数经师使用。对于马学良那样只身去彝族地区的汉族青年来说,想要接触到经书并进行学习研究,是很困难的。而且这两个地区的彝语和撒尼彝语有较大差别。于是,马学良先在两个多月时间里,一边学习语言,一边走村串户,考察了解彝族社会情况和历史宗教,并与当地群众结下深厚友谊,得到彝族土司的信任。语言问题解决后,马学良四处寻找不照本宣科、能解释经义的经师。他沿着金沙江翻山越岭,足履数千里,逾时近月,最后探访到一位老经师。这位老经师把他祖传的经书一部部讲予了马学良。

  在拜经师学习彝文经典的同时,马学良还跟从经师实地研习作祭礼仪。他发现很多在民间口头流传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也可以与彝文经典中的记载相印证,帮助他了解经义。之后他翻译整理的《倮文作斋经译注》和《作祭献药供牲经译注》采用了经书翻译的独特方式,不仅首次使用了四行译法(即第一行为彝文原文,第二行为国际音标注音,第三行为逐字汉译,第四行为汉文译意),还加上详细的译者注解,注解字数甚至多于译文数倍。不仅如此,每篇经文前都详细介绍作祭仪式的经过,绘出作祭仪式的现场图画。他还对收集到的神话传说、风俗礼仪等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并把彝文经典与彝族社会历史、风俗习惯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后来发表的《黑夷风俗之一——除祸祟》、《茂莲社区的男女夜会》、《从彝族氏族名称中所见的图腾制度》、《宣威彝民的丧葬制度》等文,都是当时的研究成果。

  辛勤育人 语文研究著作等身

  研究生毕业后,马学良被分配到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从事研究工作。1949年又经罗常培举荐,到北京大学东语系任教。不过,他在北大东语系仅仅任教两年,就被借调到刚刚成立的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从事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创建工作。这位汉族出身的学者,从此开始了他长达48年服务民族语文事业的生涯。

  1951年,中央民族学院在北京正式成立,那时,学院只有语文班和干训班(语文班到1952年改称语文系)。1951年考入第一届语文班的张公瑾现在已是著名的民族语言学家,他回忆说:“当时语文班按语言分班,共有十来个少数民族语言班,藏语、彝语、壮语、纳西语、布依语、维吾尔语等等。马先生主要讲授语言学和语音学,他教学十分认真,严格纠正学生的发音,对学生进行审音、记音训练。马先生还找来不同民族的学生,让我们记录他们母语的发音。这些严格的基础训练为我们后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3年6月21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张公瑾]马学良先生与民族语文工作——纪念马学良诞辰100周年
下一条: ·[李国太]陶云逵:绽放“云之南”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
·美国著名民俗学家丹·本-阿默斯逝世·美国著名民俗学家罗杰·吉奈里(Roger L.Janelli)教授去世
·[张举文]一位追求格物致知的民俗学家·深切缅怀乌丙安教授:纪念专辑
·民俗学家乌丙安:守候文化遗产的战线上的一名老兵·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逝世
·讣告: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逝世·[沈达人]戏曲史家民俗学家张次溪
·民俗学家扎格尔·[杨利慧]钟敬文(1903-2002)
·[李向振 赵洪娟]“污名化”与残疾人及残疾人叙事研究——美国民俗学家艾米·舒曼教授访谈录·[崔若男]民俗学家的二十四节气新解
·藏学家、西藏民俗学家和民间文艺家廖东凡先生辞世·民俗学家萧放:因势利导,让乡风文明重归“故土”
·[刘锡诚]黄石:一个被隐没的民俗学家·乌丙安:用双脚走出来的民俗学家
·[梁昭]和美国民俗学家马克·本德尔教授一起看《百鸟朝凤》·[巴莫曲布嫫]劳里·航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