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活态的史诗传统与历史的互动
——口头史诗《玛纳斯》与新疆、中亚的相关历史文化遗迹
  作者:阿地里·居玛吐尔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7-01 | 点击数:8972
 

  在柯尔克孜族(Kirghiz/Kyrgyz)人民中间以口头形式相承了一千多年的《玛纳斯》[①]史诗直到19世纪后半期才开始出现书面形式的手抄记录本[②],到了20世纪初才有了真正的印刷文本[③],逐步走向书面定型化。如今,在新疆各地的柯尔克孜族聚居区[④],《玛纳斯》史诗仍然保持着口头传承的状态,很多史诗歌手“玛纳斯奇(manaschi)”仍然活跃于民间,为民众演唱这部古老的英雄史诗。目前记录在案,并能在民众中演唱《玛纳斯》的老中青玛纳斯奇总共有56名。其中,生活在新疆阿合奇(Akchi) 县,已经94岁高龄的居素普·玛玛依(Jusup Mamay)是国内外知名的杰出玛纳斯奇,被国内外学者称为“活着的荷马”或“当代荷马”。已年近70,生活在乌恰(Uluu-chat)县的萨尔塔洪·卡德尔(Sartakun Kadir)和阿合奇县的满别特阿勒·阿拉曼(Manbetali Alaman)等则是当今最活跃的玛纳斯奇,他们以各自独特的风格演唱《玛纳斯》史诗,得到听众的赞誉。今天,虽然《玛纳斯》已经有了各种版本的印刷文本供读者阅读,但对于这部史诗而言,玛纳斯奇们鲜活的演唱依然是其最重要的传承方式和途径。歌手和听众是《玛纳斯》史诗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歌手用自己天才的语言表述能力和表演能力在演唱这部史诗时既要沿着史诗的故事脉络讲述故事,展现那惊天动地血雨腥风战场搏杀,塑造各种英雄人物的形象,同时还揭示人物的独白和人物之间的对话,而听众则在聆听和欣赏的史诗歌手表演的同时不断地激励歌手,甚至用呐喊和掌声参与到史诗创作当中。今天,歌手和听众们在演唱和表演的互动中乐此不疲地守护着这一古老的传统。

  柯尔克孜族从10世纪开始活跃于中亚的历史舞台。《玛纳斯》史诗也反映了柯尔克孜族在叶尼塞河上游以及漠北、中亚、天山南北各地的迁徙、征战以及游牧生活的场景。因此,历史上柯尔克孜族足迹所及的地区在《玛纳斯》史诗当中都得到真确的反映。在史诗中得到描述的很多地名和遗迹遍布新疆以及中亚各地,有许多地名义之沿用至今,与这些地名相关的传说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部宏伟的史诗也不是在瞬间产生的。《玛纳斯》史诗也不是一时一地突然长生。它从产生到发展成为今天这样规模宏伟的史诗,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柯尔克孜族各个历史时期的事件和人物都程度不同地叠加到了史诗内容中。由于《玛纳斯》史诗是以历史为背景,把民族的命运融入其中,并通过史诗中的英雄人物的行为来展现民族历史发展脉络的作品。虽然其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很模糊,很难与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一一对应,但我们还是能够从史诗的内容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历史遗迹。这些遗迹以及与这些以及相关联的民俗文化活动已经形成了《玛纳斯》史诗特有的文化空间,而这些文化空间成为口头史诗文化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了这部口头遗产文化生命力,更有利于它的传播和保存,体现出他弥足珍贵的文化价值。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文化空间概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指与《玛纳斯》史诗相关联的特定历史遗迹和后人建造的纪念物。第二是指与之相关联的传统文化有规律地集中展示的地区。

  一、《玛纳斯》史诗中的历史文化遗迹

  《玛纳斯》史诗的中出现的地名涵盖从中亚、西亚、天山南北、南西伯利亚、一直到我国东北的广大地域。其中,尤其以新疆、中亚的地名最为显著。这些地名不仅在史诗中有明确的叙述和记载,而且还与史诗的情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玛纳斯》史诗的英雄主人公玛纳斯的出生地以及建立汗国之后的王宫所在地在史诗的各种唱本中都非常明确。英雄玛纳斯出生在新疆阿尔泰山南麓。按照我国著名玛纳斯奇居素普·玛玛依的唱本,玛纳斯出生在阿尔泰南部的布如里托海(Burultohai),即今天的新疆福海县。玛纳斯的王宫则设在在位于尔吉斯斯坦西北部的塔拉斯(Talas)。由英雄玛纳斯的妻子卡妮凯(Kanikey)亲自主持建造的陵墓如今也屹立在那里成为人们祭祀瞻仰的处所。除此之外,在我国新疆,在各地吉尔吉斯斯坦众多与史诗内容,与史诗中的英雄人物和骏马的名字相关联的地名和遗迹。

  新疆有很多地名的来历在史诗中有明确的记载。比如,新疆北部的玛纳斯(Manas)、呼图壁(Kutubi)县等就是以史诗英雄人物的名字命名。按照史诗的描述,在著名的阔阔托依(Kökötöy)汗王的祭典上,柯尔克孜人不仅获得摔跤射箭等竞赛的第一名,英雄玛纳斯的骏马阿克库拉(Ak-kula)还获得赛马第一名。卡勒马克人的空吾尔拜恼羞成怒(Kongurbay)不仅将骏马的奖品和柯尔克孜人的马群抢走,还想方设法暗害玛纳斯。他派出的神箭手阔克确阔孜(Kokqokoz)最终把玛纳斯射成重伤。玛纳斯在神骏的佑护以及在妻子卡妮凯的救助下幸免于难。玛纳斯听说射杀自己的阔克确阔孜逃回老巢,并投靠了驻守别什巴勒克城(Bexbalik)(即当时的北庭(Beiting),现在的吉木萨尔(Jimusar)县)的艾将军(Ay-jiangjun ),于是决定前去征讨,杀死阔克确阔孜报一箭之仇。两军摆开阵势开战,经过一番搏杀,艾将军损兵折将,逃往杭爱。阔克确阔孜也乘乱逃走。玛纳斯任命手下英雄库吐纳依(Kutunay)担任比官(Bi),统治阔克确阔孜的城池。这座城市便逐渐以库吐纳依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就是现在新疆北部的呼图壁县。在这同时,英雄玛纳斯还让人建造了一座城市,并将这个城市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便是现在的玛纳斯县。两坐城市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繁华的城镇。

  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所在的卡克夏勒谷(Kakxxal)地有许多与《玛纳斯》史诗内容有关的“穆兹布尔恰克之墓(Muzburqak din murzösu)”﹑“色尔哈克之墓(Sirgaktin murzösu)”﹑“阿克库拉的拴马桩(Akkulanin chider taxi)”﹑“阿兹曼别特之墓(Almanbettin murzösu)”﹑“巴卡依的神树(Bakaydin teregi)”﹑“阿勒曼别特的白色褡裢(Almanbettin akkurjunu)”﹑“玛纳斯四十勇士所栽四十棵树(kirik terek )”等等历史遗迹。这些遗迹长期以来成为柯尔克孜人心目中的圣地和心灵上的依托,得到人们的崇拜。著名历史人物的墓地或者其他一些人们认为具有神圣意义的诸如泉源、圣树、圣山等在柯尔克孜以及其他突厥语中被称为“麻扎(Mazar)”,也就是崇拜祭祀的处所。

  玛纳斯奇和当地人们都认为这些遗迹与史诗一样神圣,当歌手演唱《玛纳斯》史诗时能够佑助他们完成神圣的使命。无论是演唱者还是听众都认为史诗英雄们的灵魂不死,永远同柯尔克孜族人民在一起。在《玛纳斯》史诗的居素普·玛玛依唱本中有英雄玛纳斯远征返回故乡时,让手下士兵用骏马驮上阵亡勇士的尸骨返回故乡,正好途径卡克夏勒谷地,在这里歇息调整。在远征中玛纳斯身负重伤,而他的战将阿勒曼别特(Almanbet)﹑楚瓦克(Chubak)﹑色尔哈克(Sirgak)﹑穆兹布尔恰克(Muzburqak)等众多英雄多数阵亡,人们的脸上蒙上了阴影,处于一种绝望的境地。玛纳斯和谋士巴卡依(Bakay)等清点过人数后,做出了返回故乡的决定。阵亡的阿勒曼别特的队伍暂交由包孜吾勒(Boz-uul)统管,楚瓦克的队伍交由额尔奇吾勒(Irchi-uul)统率,加克甫(Jakip)的人交赛热克(Serek)等勇士统领,巴卡依的队伍则分散到各营。不仅如此,阵亡英雄们的尸骨也由他们负责送往故乡。各队先后向西而行,每隔三天相互联络互通一次情况。玛纳斯率领的大军在前面开路。当队伍到达一个地方时,躺在马背上六天没有睁眼的玛纳斯让人揭开盖在自己脸上的遮布,睁开眼睛环顾四周,意识到队伍已走错了路,来到了铁提尔苏(Tetir-suu)岸边,便对身边的人说:“英雄们阵亡之后难道我们就神志不清了吗?如果我们不走这条路,而从吐鲁番绕行经哈密翻越巴里坤大阪从伊犁谷地走就会省许多路,早一点到达。现在要从铁提尔苏下游的巴勒塔山(Baltanin Toosu)绕过,走过奇兰盐碱戈壁滩,这样我们可能到不了塔拉斯故乡了。现在我们转头向西,让北极星位置始终在我们的右边天空上,沿铁提尔苏而行。”将士们按照玛纳斯的交代,经过调整后继续前进。这里提到的“铁提尔苏”正是卡克夏勒河无疑。根据英雄玛纳斯的这一指示,整个大军分成四路从四条道上分别安全到达故乡塔拉斯。史诗中的这段描述与卡克夏勒地区流传的民间传说十分吻合,这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这些遗迹和民间传说的历史真实性,对研究史诗的产生年代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位于卡克夏勒谷地下游地区,现属于乌什县管辖的牙满苏(Jaman-suu)柯尔克孜民族乡阔克波克托尔山(Kokboktor)阴面有一个石堆,被当地人称为“阿勒曼别特之墓”。这个由石块堆起的墓地上游方向立有一块毡房大小的石头作为标号。这个墓地是当地人们祈祷祀祭的麻扎圣地。在麻扎北面的一个陡峭的山崖上有一大裂缝,被当地人称为使阿勒曼别特的骏马夜间歇息之处。就在这个悬崖裂缝中离地面高出20多米的崖壁上悬挂有一个绳扣清晰可辨的白色褡裢状的石块。这块石头历来就被柯尔克孜族人民称为是“阿勒曼别特的褡裢”。

  《玛纳斯》史诗中有赛热克带领队伍沿铁提尔苏而行,翻越铁西克山崖并把英雄色尔哈克的尸体掩埋到铁提尔苏河边,让手下士兵找来石块堆放在色尔哈克墓地上作标记的描述。而当今在卡克夏勒谷地西北山区的麦尔凯奇(Berkeq)村阿克布隆(Akbulong)地方山脚下有一个用石块堆积起来的,被称为“色尔哈克墓”的大型石堆墓。墓地上至今还可以找到表面光滑,形似心脏、肥皂、面团、甜瓜、畜蹄、首饰、器皿等五花八门,形状、色彩各异的鹅卵石。当地的柯尔克孜族人认为这些石头具有治愈疾病的神奇功效,每当有身体不适或疼痛不止时,便来到这个圣墓前祈祷,并挑选出合适的鹅卵石擦拭疼痛之处,以此来消除病症和痛苦。这种奇特的鹅卵石在方圆几里的范围内根本无法找到。据说这些石头都是色尔哈克的部下从很远的地方专门拿来作为标记堆积起来的。一方面是为了表达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另一方面也是能够使墓地显得更加壮观雄伟,让人肃然起敬,并让后代不忘先祖亡灵,常来祭祀祈祷。

  在《玛纳斯》史诗中有“神骏铁勒克孜勒是特意为色尔哈克献祭而宰杀,其头骨特意安放在山中作为标记”的说法。离色尔哈克墓地不远的山中还有一个被当地人称为“图勒帕尔的头骨(Tulpardin baxsogu)”(骏马的头骨)的地方。这正是传说中安置色尔哈克神奇的坐骑铁勒克孜勒骏马(Telkizil)头骨的地方。因此,在民众之间就有关于这匹铁勒克孜勒骏马头骨及马鞍的各种传说。据说,在麦尔凯奇村北面高耸入云,常年冰雪覆盖雪山上的一个山洞里曾经发现过一个面朝西方、周围用石头围起来的骏马的头骨。根据一些曾经亲眼目睹过这个马头骨的老人们讲,这块马头骨的眼窝大的能够塞入一定羊羔皮圆顶皮帽。根据阿合奇县文化局原局长、民俗学家哈兰·阿山阿勒讲,这块马头骨在1966年以前曾有许多人亲眼见过。在安放马头骨的北面山崖上还曾发现过马的颈椎骨骼。当时他还曾把拳头轻轻地伸进骨骼上的椎眼中。后来,当地人根据民间信仰认为这块骨头是圣物,万一丢失会使此地的福泽消失,便把这块马头骨转移到一个隐蔽的地方埋了起来。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此前麦尔凯奇村常出好马,在当地各种规模的任何一次赛马比赛中都能够获得好名次,为当地人赢得丰厚的奖品和荣耀。人们认为这正是埋藏在山中英雄色尔哈克的及其坐骑的灵魂佑助的结果。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2010-12-24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朱刚]口头传统视域中白族民歌的田野研究
下一条: ·[托汗·依萨克]流失在帕米尔的《玛纳斯》
   相关链接
·[王圆圆]文化空间的再造·[梅联华]浅析非遗手工技艺文化空间的依托
·[马兰]城市化背景下文化空间对“地方”的再造问题·[刘贺娟 陈志生 罗姣姣]文化空间再造与民族认同建构:“东归那达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
·[高睿涵 刘婷]“文化空间”再分类·[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朱刚]交流诗学模型及其在西部民族地区传统歌会研究中的应用·[张晨]记忆“过往”与记忆“未来”:圩场的两种发展面向
·[孙芳]大运河山东段木版年画文化空间的建构·[李琦]城市化进程中庙会文化空间的重构
·[张晨]“圩”场情感交融的历史过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地方经验·[孙芳]画中“戏”
·[萧放 贺少雅 鞠熙]文化礼堂建设的经验、问题与对策·[黄旭涛]节日文化的空间特点及其重建意义探讨
·[孟令法] “不在场的在场”:图像叙事及其对空间神圣性的确定·[刘国臣]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保护的实践
·[余仁洪 王浩威]非遗保护视角下的文化认同构建方式研究·[尹笑非]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城市文化空间建构
·[郭玲]胡集书会场域变迁与空间重构探究·[覃琮]从“非遗类型”到“研究视角”:对“文化空间”理论的梳理与再认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