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谭烈飞]北京坛庙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谭烈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4-19 | 点击数:9512
 

  北京的坛庙通常是“九坛八庙”。“九坛”,是指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先蚕坛、祈谷坛、太岁坛和社稷坛;“八庙”是指太庙、奉先殿、传心殿、寿皇殿、雍和宫、堂子、历代帝王庙和文庙(孔庙)。

  对坛庙的研究文献,包括坛庙的历史、坛庙的建筑、坛庙的祭祀礼仪等方面,从民国以来在留存和整理资料的基础上,有大量研究结果存世。这些成果既包括了研究的论文、研究的专著,也包括相关的资料集成,更多的是相关著作中涉及坛庙研究的内容。

  坛庙研究文献的概况

  民国年间有关坛庙的资料以调查报告及纪略的形式为主,留存了大量具有存史价值的文献,其中有:

  1918年的内务部礼俗司出版的由李升培编纂的《先农坛古迹考略》,1928年又出版《天坛古迹考略》,1928年内务部礼俗司编有《清太庙纪略》、《京师孔庙纪略》;1932年故宫博物院编有《太庙考略》;1934年5月内政部的《北平市坛庙调查报告》;1935年颜虚心、孙俊才编纂的古物管理委员会工作汇报《北京五坛(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调查报告》,1935年单士元编有《明清天坛史料》;1943年俞梧生所撰《燕京坛庙沿革考》,等等。

  大量对坛庙研究的成果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关专著有:刘敦桢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在“元明清时期的建筑”一章中,专门介绍了明清的坛庙建筑。2000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由刘祚臣、孙恒年著的《北京的坛庙文化》对坛庙的文化传承、北京坛庙溯源及沿革、祭祀陈设、祭祀礼仪做了研究,分别对天坛与祭天,地坛与祭地,日坛、月坛与祭日、祭月,社稷坛与祭社稷,太庙与祭祖,历代帝王庙与祭历代帝王,孔庙与祭孔,先农坛与祭先农,先蚕坛与祭先蚕等做了具体介绍和分析。

  朱耀庭先生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通论》在论述北京的坛庙中认为:“九坛八庙,阴阳相交九坛祭天,代表阳,故其数为阳数、天数——九;八庙祭祀的是故去的先人帝王,代表阴,故而其数为阴数、地数——八。九坛是明、清帝王祈天保民的场所。封建社会的皇帝号称天子,即上天的儿子,其任务是代天治民、代天保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在以农业为其国民经济基础的封建社会,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是国泰民安、帝位永传的先决条件。因此历代帝王都十分尊崇天地、日月、五谷、社稷以及太岁等众位神灵,故而才建坛供养,按时致祭。八庙以祭祀皇家的先祖为主,包括历代皇帝、名臣,先师孔子,以及清朝的国教喇嘛教神灵等。其目的也是希望祖先、先师和古帝王的在天之灵保佑其江山永固,保佑自己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同时也是对臣子进行传统教育,对人民进行思想欺骗的一种手段,借用神权的威力巩固自己的政权。在九坛八庙如天坛、地坛、孔庙、历代帝王庙的规划建筑中也无不体现了象天法地、阴阳八卦的原则。

  重点记述北京祭坛的著作有2009年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董雁著《图说北京皇家文化》,书中第三章为“北京的坛庙沿革概说”。 有关丛书涉及坛庙的有: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由侯仁之主编的《北京览胜丛书》;2004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朱耀廷、崔学谙主编的《北京文物古迹旅游丛》;《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编》有《坛庙建筑》专集,2009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丛书中赵玉春著有《坛庙建筑》;2000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建筑艺术全集》第9卷为孙大章主编的《坛庙建筑》;2009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旭、李小涛著《北京先农坛研究与保护修缮》等。

  作为权威性的志书,《北京志》由北京市地方志组织编纂,其中包括《文物志》、《园林绿化志》、《故宫志》、《天坛志》在内的一些志书记述了大量坛庙史料,原园林绿化局组织编纂的《天坛公园志》、《北海公园志》、《中山公园志》等记述有关北京坛庙的资料也很充分。

  有关专门研究坛庙的论文也很多,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卷第1期龙霄飞撰写的《北京坛庙特色说略》,从坛庙的内涵、北京坛庙的种类、北京坛庙的特点三个方面入手,对北京现存的坛庙进行了研究,强调“北京坛庙历史脉络十分清晰,建筑的特色鲜明,祭祀礼仪繁缛、严格”。

  习五一在所撰《北京坛庙的文化价值》中强调,作为历史文化重要的遗存建筑——天坛、历代帝王庙和孔庙等,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敬天、法祖、尚贤的价值取向。中国古代坛庙文化,其核心理念是敬天法祖。论文还探讨了北京坛庙文化的现代价值,认为,北京坛庙文化象征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脉流。民族历史文化具有内在的凝聚力和导向力,具有潜移默化的引导功能。珍重坛庙蕴藏的民族情感价值,整理挖掘传统的祭祀文化,举办历史展览,演示祭祀舞乐。包括北京的坛庙文化内的宝贵文化传承,既是振兴民族的精神力量源泉,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宝贵资源。

  1990年《北京与中外古都对比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蕴华著《北京的坛庙寺观与祭祀礼俗》一文,涉及一是关于坛庙寺观方面的问题,诸如:北京的坛庙寺观的数量为何如此之多?规模为何如此之大?其发展、演变过程如何?有些什么特点?它在历史上的社会功能、作用和影响如何?再有关于祭祀礼俗方面的问题,诸如:北京的祭祀礼俗都有哪些类型和形式?各有些什么特点?其产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及社会作用如何?三是关于坛庙寺观与祭祀礼俗的现实价值问题,即北京历史上的坛庙寺观与祭祀礼俗的丰富文化内涵主要有哪些?我们应如何评价与对待?能否合理地利用其积极因素为今天首都北京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服务?等等。

  姚安的《清代北京祭坛建筑与祭祀研究》(博士论文),通过明清祭坛沿革、建筑景观、祀典陈设、祀典仪礼与乐舞、清代祭坛祭祀的运作等若干章节的综合阐述,对明清祭祀制度进行了客观的剖析,揭示出北京祭坛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其具备的独特的人文价值。认为,祭祀建筑凝聚着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是建筑技巧和建筑思想的完美统一体。方位观念、阴阳观念、布局观念等无不完美的体现于北京祭坛建筑之中。北京祭坛处于中国古代祭坛文化集大成的地位,其建筑哲理、建筑形式都是古代祭坛中最完备、最精致的,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和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天坛、地坛、社稷坛、先农坛、先蚕坛、日坛、月坛等。关于祭祀研究认为,古代祭祀典礼发展至清代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制度化的礼仪,从而将中国传统的敬神文化推向封建社会的高峰。祭祀礼仪、祭祀乐舞是表达对神的崇拜的具体表现,用不同礼仪和乐舞来表示对诸神的崇敬。这些名目繁多的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体现人对自然的敬畏,渴望天人和谐的精神,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维持正常秩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对清代祭坛的评价,可以概括为集中国祭祀历史之大成,它们把有形的建筑和无形的理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集古代的哲学、历史学、数学、力学、声学、美学、生态学于一体,形成东方独有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的宝贵遗产。在该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后出版的《祭坛》一书,详细讲述了祭坛的历史渊源,建筑景观,祭坛祭祀、乐舞、祀典陈设、祭坛中的展馆,以及对祭坛的保护和利用等。此外,姚安的《以天坛为个案看祭坛建筑的文化意蕴》一文概述了明清时期北京祭坛格局的形成过程与其中变化原因,从古代的天道、圆方观念入手,分析当时祭祀建筑中体现出的哲学理念,如天圆地方观念和阴阳合和观念,五行观念,阴阳中和观念,贵阳观念等,从中探讨祭坛建筑的设计立意。

  从建筑学角度研究坛庙建筑的也为数不少。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明代北京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总体规划手法的特点》(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指出,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特点,是采取院落式的群组布局,探讨了现存明清大型古建筑群紫禁城宫殿、太庙、社稷坛、天坛的规划设计意图和手法,并从中总结出建筑模数和布局规律。

  余鸣谦《古坛庙建筑杂录》(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认为,坛庙是我国固有的建筑类型。“王者有宗庙、民间营祠堂”,坛庙的设置属礼祀性质。虽然由于当时科学不发达,也对一些山川景物,雷电自然现象建神庙以祭莫、礼拜,但与佛道等宗教建筑不同。秦、汉以来,祭祀对象又包括一些“神化”的传说人物直到圣贤豪杰。后期的民间坛庙遗物比较庞杂,时或道教神仙也并祀在一处,但就主祀对象而言仍属礼祀建筑类型。

  楼庆西的《论宫殿与坛庙建筑中的象征手法》(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二辑)则从象征手法视角审视坛庙建筑,文章指出,象征手法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古代建筑上得到广泛地应用,主要是基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建筑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两个方面。一是宫殿、坛庙、寺庙、园林等,除了要满足不同的物质功能以外,还要同时表现出一定的思想内容。帝王兴建宫殿不仅要解决物质生活上的需要,而且还要具备天子振威于天下的精神作用。祭天地、祖先的坛庙也要在环境和形象上表现出帝王敬祖祀天的虔诚之心。二是建筑与绘画、雕塑等不同,是一种有物质功能的构筑物。这种构筑物既要符合各种材料、结构的科学性,又要构成不同的空间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要。在建筑上,包括建筑环境、建筑形象、装饰色彩,要表现出一定的思想内容,必须采取一些与绘画、雕刻不同的手段与方法。包括环境的经营,建筑外形大小、比例的掌握,建筑内外空间的塑造,建筑材料质感的应用,色彩的选择等等方面。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上一条: ·[彭牧]技术、民俗学与现代性的他者
下一条: ·[彭牧]Religion与宗教
   相关链接
·[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祝鹏程]谁之传统,传统何为:对当代北京相声传统化实践的考察及反思
·[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王子尧]流动的市声:北京“杂吧地儿”的生活之籁
·[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
·[宋嘉琪]手工艺类非遗的市场化·[高洁]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表演艺术类遗产调查报告
·祝鹏程:《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北京相声为个案》·[万建中]从民族饮食到“中国饮食”的转型
·“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会议日程
·中国民俗学会插花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湛晓白 赵昕昕]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的文化史考察
·[鞠熙]城市里的邻居们——北京城内“四大门”动物的生活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民间文学史》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施爱东]北京“八臂哪吒城”传说演进考·[杨利慧]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一个北京近郊城市化乡村的发展之路
·[万建中]民族交往与文化交融的历史演进——基于北京饮食文化的视角 ·[施爱东]北京“八臂哪吒城”传说演进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