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杨早 施爱东]青年学者张晖之死
  作者:凤凰网文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4-13 | 点击数:15777
 

  于丹只是一个电视说书人

  凤凰网文化:有些人的忍耐能力真强。

  杨早:对,说寂寞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大。

  凤凰网文化:可是我觉得人对欲望的应该是差不多,还是说?

  杨早:不会,因为你的价值观会有不同,我自己也是慢慢意识到这一点,一个人的一生当然要追求意义,而这个意义是你看重的意义。所以你如果去做一些你自己都觉得意义不大的事情,那实际上是对生命的一个浪费。但是因为每个人认知的意义不一样,所以说你最后的价值要靠自己判定。

  施爱东: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一种标准,这个东西跟我们看不起易中天,看不起于丹其实也是一个道理,因为我们都是从学术本位的角度衡量学者,我们会说易中天那怎么能叫做学问呢?于丹那怎么能叫做学问呢?所以学者,就是我们说的那些正统的学者,一般都不会看得起那些明星学者。这对于学术界外的人来说,他会觉得是不可理喻的,他们那么有名,你凭什么看不起人家?你是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吧?可是他们在学术圈内就是没地位,大家对价值的判断标准不一样。但是反过来我们可以说,于丹所拥有的口才,她那种流利的表达能力,远在我们之上,其实我们根本就没办法跟她匹敌,她有她的独特优势,我听过于丹的演讲,我就觉得她真是有一个非凡的能力,她说话极其连贯,简直是出口成章,你把她的东西录下来,她说的每句话都像是我们写出来的一样,句子是完整的,篇章都是完整的,不像我们,可能不断地有一些于是、但是、那就之类的语气词,还有吞吞吐吐、颠三倒四的东西。

  杨早:啊,这个、那个,是因为我们要想,要选择,她不用想,直接提取。

  施爱东:但是对于学者来说,他会觉得于丹是一个没有思想的人,她只是一个语言学者,就是一切东西活在自己的语言里面。听起来很美,听完什么也留不下。

  杨早:这就是传播学者。

  施爱东:她甚至不能叫传播学者。

  杨早:李泽厚说于丹,她就是个传道士,她就是传道的人。

  施爱东:我觉得她甚至连思想都没有传播。

  凤凰网文化:而且她宣扬的那种东西,都是和谐,你要安于内心等等。

  施爱东:应该说她这个叫做学术说书人,或者说,就是个电视说书人。

  杨早:不,你这样想,如果我们有一门学,叫做宣传学,于丹是可以在里面占一行的,就像戈培尔说“谎言一千遍就是真理”一样,她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宣传者,她能够把你给催眠了嘛。关键你研究的方式不对,你说对不对?

  我们2007年开始讨论于丹,《话题2007》就讨论于丹,爱东说,他认为于丹拿那么多钱,赢得那么多的喝彩,一点都不冤,她就是有这个本事。但是请不要把她放在学术层面来讨论,说她是个学者,或者她对孔子有什么研究,这个就完全说不上,其实这就是正本清源的做法。

  真正的学术永远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

  凤凰网文化:其实观众挺可怜的。

  施爱东:这大概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其实真正的学者,要把他的学术思想,拿到电视上,大众传媒上去传播的时候,老百姓是接受不了的,学术永远是跟生活隔着一层的,它不是生活本身。如果一个学术它直接就进入到生活本身了,变成生活常识了,它就不是再学术了,学术永远是超前的,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

  凤凰网文化:我不太区分的出来,学者,文人、知识分子,包括公知。

  杨早:其实文人和学者很容易分别。当年章太炎就问过这个问题,说文和学怎么区别,鲁迅就回答的很好,两句话说,文以增人感,就是增加你的感受,或者感情;学以启人思,很简单就分开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上一条: ·[刘珩]民族志·小说·社会诗学:哈佛大学人类学教授迈克尔·赫兹菲尔德访谈录
下一条: ·敦煌研究院院长:莫高窟的保护始终不够
   相关链接
·[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乔英斐]“希望”作为学术概念的可能性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
·[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
·[冯文开]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施爱东:学术工匠的个体民俗志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刘魁立文集》(八卷本)新书发布会 暨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隆重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萧放]钟敬文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