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张炼红]从“戏子”到“文艺工作者”
——艺人改造的国家体制化
  作者:张炼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4-13 | 点击数:9717
 

  结 语

  从"戏子"到"文艺工作者"的这一改造历程,使戏曲艺人从拥有一定程度自主选择权的个体活动者,变成了由国家人事部门统一管理的组织体制中的一员。这种转变,表面看来是提高了戏曲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实则从长远来看,其内在的弊端比起这种名义上的"新生"和"荣耀"来,更将是一个对戏曲的生存发展性命攸关的问题。

  艺人们自古游世谋生,自娱娱人,戏曲界则是藏龙卧虎,奇招迭出,日久便形成一整套灵活的竞争、淘汰机制,有效地刺激着人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任何奋斗的成功所带来的精神与物质满足都构成了戏曲兴盛、艺人辈出的压力和动力。然而,在一个高度国家化、体制化的戏曲团体中,这种压力和动力都被某种看似以"稳定"、"平等"、"保护弱者"为政策出发点的社会福利体制所淡化了:这一来,致使戏曲剧团和艺人的独立生存能力逐渐退化,随之也就遗忘和失落了真正属于他们的魅力和价值。

  "江湖生涯",于是乎成为一种久远的记忆:自由放浪,恣肆纵横,如流水,如草根。

  (来源:中国学术2002.3)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人文与社会 2013/04/0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政亮]风景民族主义
下一条: ·[安德明 杨利慧]19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民俗学:成就、困境与挑战
   相关链接
·[徐子清]从黔东南到佛山:来粤务工侗戏艺人群体的异地传承与保护研究·[王璐]“遗产化”的意义延展:民族曲艺艺人关系重构与非遗创新
·[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刘朋鑫]近代上海城市宣卷人考论
·[周全明]民间小戏研究的流变与趋向·[杨秀]手艺人个体的时代应变
·[黄亚欣]宣卷艺人的职业化、半职业化与江南宣卷传承的自生性·[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
·[卫才华 叶蕾]20世纪太行山曲艺宣传队的组织管理与文艺实践·[彭庆鸿]情礼交融:近代江南说书艺人“走码头”的社会交往 彭庆鸿
·[黄亚欣]宣卷艺人班社在仪式活动中的功能阐释·[张兆林]聊城木版年画生产传承中的女性角色研究
·[王明月]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手艺人的身份实践·[孙发成]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中的“隐性知识”及其当代转化
·[周全明]生活的艺人与艺人的生活·[钟福民]作为传统手工艺传承微观生态的手艺人家庭研究
·[吕慧敏]行走在社会边缘的二人转艺人·堪比脸皮的“泊里红席”
·“民间艺术大师进高校工作坊”和“民间文化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北师大挂牌成立·[王明月]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手艺人的身份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