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歌唱家”可以说是在世界音乐史上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特殊的音乐家群体。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以外,其中可以确认的少数民族共55个。不论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和占地面积,还是少数民族地区地域、人民和文化特点都在中国历史上及当下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在此视野下,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群体不容忽视,而且少数民族的民族划分和提法本身在世界上就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而少数民族歌唱家同样是基于中国对少数民族成分确认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政治历史时期内产生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唱家群体。基于此,少数民族歌唱家的成长历程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音乐被全国各阶层人群接受的过程,甚至少数民族歌唱家的成长和知名可以说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政府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文艺政策下的特殊产物。因此,对少数民族歌唱家成长历程给予充分关注,并将其纳入少数民族音乐史的研究中去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在少数民族歌唱家的成长历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歌唱家个人的命运,而且是关乎民族、关乎社会、关乎历史的一个重要尺度,他们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向我们折射的是一幅五光十色、异彩纷呈的历史画卷,值得反思、值得研究、值得挖掘。
参考文献
陆键东
1995:《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李焕之
1997:《当代中国音乐》[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邱明正,蒯大申
2004:《邓小平文艺思想论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吕书正,李正华,巴志鹏
2004:《邓小平与二十世纪的中国》[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黄兴涛
2007:《“话语”分析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J],《历史研究》Ⅱ。
李凤鸣
2007:《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历史性抉择和成功实践——兼论乌兰夫同志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应用与发展》[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Ⅳ。
发表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音乐文化2008》,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2月。
[①] 该文主要论述国家背景下的德德玛,并不表示德德玛的成长全部归功于国家的培养,至于德德玛的个人努力部分并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之内,详见笔者的硕士论文。
[②] 邓小平同志曾为乌兰牧骑题词:“发扬乌兰牧骑作风,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江泽民同志题词是:“乌兰牧骑是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等,这些都说明了乌兰牧骑是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宣传者,是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上的先锋。
[③] 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美术学院、北京戏剧学院
[④] 现在的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⑤] 摘自笔者对原内蒙古艺术学校校长莫尔吉夫的采访笔录,2007年9月3日15:00-17:00,于莫尔吉夫呼和浩特家中。
[⑥] 赵淑英时任中国音乐学院办公室主任。
[⑦] 摘自笔者对德德玛的采访笔录(三): 2007年3月11日下午15:30-17:00,于北京友谊宾馆(德德玛参加政协会议期间)。
[⑧] 摘自笔者对德德玛的采访笔录(四):2007年8月12日下午4:30-6:00,于包头青山宾馆(德德玛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中央代表团演出期间)
[⑨] 当时的额济纳旗不隶属于阿拉善盟,而属于巴彦淖尔盟。
[⑩] 乌达是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
[11] 摘自笔者对德德玛采访笔录(三),2007年3月11日15:30-17:00,于北京友谊宾馆(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期间)。
本文最初发表于 《音乐文化2008年》(2010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