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国家需要、国家培养和国家使用为主线,结合国家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从乌兰牧骑、乌兰夫、德德玛的教育经历、成名现象和重大政治事件的影响五个部分进行论述,试图剖析德德玛这一普通牧民的女儿是如何成为今天著名的少数民族歌唱家的问题。
关 键 词:德德玛; 国家话语; 国家背景;少数民族;歌唱家
国家话语权和主流意识是任何一个中国人成长与发展无法回避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以其排山倒海之势深刻影响着社会个体的思维意识和行为方式。处于国家背景中的社会人,无论其处于哪个时代,归属于哪个社会群体、哪个民族,其音乐都同国家主流意识保持着或直接或间接的各种联系。而创作音乐、表演音乐的主体个人,也同样不可能脱离国家话语而独立存在,他们的音乐艺术生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国家话语和主流意识的叙事者。
一、乌兰牧骑——国家与牧民的桥梁
我国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如何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给予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对中国社会的认识,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民族问题,表现了对国内少数民族的关怀。(李凤鸣2007:1)内蒙古地处于我国北部边疆,横跨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2.3%,居全国第三位,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大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因此,无论在国家稳定、民族团结方面,还是在国家统一及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建立方面,内蒙古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基于此,乌兰夫受党中央委派,在内蒙古广泛发动群众,深入开展自治运动,于1947年5月1日成立了内蒙古自治政府,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省级自治区。新中国成立之初,草原上群众的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因此,如何能够让内蒙古的蒙汉人民了解共产党和“民族自治”政策,如何才能满足广大农牧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迫切需要,成为摆在内蒙古自治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正如乌兰夫多次强调:“首先是扩大党的影响,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解决民族问题。”(李凤鸣2007:3)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适应牧区、半农半牧区文化工作的开展,195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主席乌兰夫作出了“要解决牧区长期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影、演出、展览、图书的实际情况”的指示。为此,自治区文化局派工作组到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等地区进行了三个月的调查研究,结合当地大型文艺团体下不去、远远不能适应群众需要的实际情况,创造了一种适应牧区特点的文艺队伍的新形式,即轻便、流动的文艺轻骑队——乌兰牧骑。这支以“二为”方向(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指导方针的乌兰牧骑,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以文艺的方式向广大偏远、闭塞的牧区群众宣传国家和政府的方针和政策,加强与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联系,加强民族团结。因此,乌兰牧骑就是国家的文艺政策、毛泽东文艺思想与内蒙古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代表了国家和政府对少数民族人民的关怀。在当时的内蒙古草原上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演唱着翻译成蒙语的《国际歌》《国歌》《东方红》等一系列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毛主席、并且在全国广为传唱的歌曲。这些歌曲采用农牧民自己的语言,以一种文艺的特殊方式,在广大农牧民心中潜移默化地传播着国家的主流意识,这些翻译后的歌曲正是国家的文艺政策与内蒙古实际相结合的典型符号,是中国共产党重视音乐政治功能的充分体现。一专多能的乌兰牧骑队员既为牧民演出,又同牧民一起劳动,他们代表的是国家和政府的形象,体现了国家赋予它的特殊身份,并且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的认可。
从乌兰牧骑诞生之日起,国家就给予了它充分的肯定和大力的支持,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三代领导人先后多次接见乌兰牧骑队员。[②]20世纪50、60年代,一位名不见经传、普普通通、来自民间的乌兰牧骑队员,能够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是何等的荣耀!尤其在那个崇拜领导人的特殊年代里更是如此,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乌兰牧骑的重视程度,同时乌兰牧骑也成为了国家方针、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者。
自第一支乌兰牧骑成立以来,它的成员大多是20岁左右的农牧民文艺骨干和爱好者。由于他们来自草原基层,了解农牧民的生活,他们本身就与广大农牧民保持着密切的血肉联系,他们的表演作品也当然反映农牧民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人和事。不论是作品的题材、主题,还是人物形象和艺术形式无不与草原相关,无不贴近草原人民的生活,符合农牧民的文化需要。因此,这样的队伍没有理由不使基层的农牧民感到亲切和真实。同时,乌兰牧骑也给这些深受草原和蒙古族熏陶的有志青年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曾多次举办全区及盟市级乌兰牧骑训练班,有的还被送往区外音乐院校进行深造。因此,乌兰牧骑就是国家和政府在特定时期的需要所在,是国家利用草原音乐文化资源的典型范例,既实现了国家对农牧民社会的管理,又在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回顾乌兰牧骑50年的风雨历程,这支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目的的文艺轻骑队却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享誉全国的少数民族艺术家,是他们构筑起了中国少数民族的歌坛大厦。可以说,没有当初的乌兰牧骑,今天少数民族歌坛将不会那样群星闪耀、光彩照人。一批批少数民族青年在乌兰牧骑的摇篮里茁壮成长,一个个含苞欲放的文艺花朵在乌兰牧骑的呵护下争奇斗艳。翻开蒙古族音乐史,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浮现在眼前,德德玛、牧兰、金花、拉苏荣、图力古尔、达日玛、敖德木勒、敖登格日勒、道尔吉仁钦、乌日彩湖、朝鲁、巴达玛、扎格达苏荣、阿拉坦其其格等等。乌兰牧骑是他们艺术事业的起点,是乌兰牧骑将他们带入了艺术殿堂,是乌兰牧骑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可以说乌兰牧骑成就了他们,而他们也成就了乌兰牧骑。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