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张勃]《唐代节日研究·后记》
  作者: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4-11 | 点击数:4186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唐代节日研究》基础上进行大幅度修改而成的。

  我对于节日研究产生兴趣始于硕士学位论文《寒食节起源研究》的写作,博士学位论文选择《唐代节日研究》是这一学术兴趣的继续。《寒食节起源研究》和《唐代节日研究》都是民俗事象史的研究,前者是一个具体节日的断代史,后者是中国传统节日体系的断代史。如果说及研究过程的区别,就是我在写作《唐代节日研究》时,开始自觉地思考应该如何对历史悠久的民俗事象进行历史研究的问题,即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将历史学、民俗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取向等进行有效结合的问题。在这里,我以民俗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岁时节日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这一民俗事象的传承性,将历史学研究中常用的断代研究作为研究方法,将揭示代内的“新情况”作为节日断代研究的工作重点,将社会生活、国家政策视为影响节日传承和变迁的重要因素,将具有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地位、不同价值观念等的个体行动者的文化选择视为节日传承和变迁的决定力量,注重一过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影响力,通过对来自正史、政书、文人笔记、诗歌、类书等多种文献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解读和文本分析,发现中国节日发展到唐代的总体特征以及具体节日在唐代社会的生存状态,并对节日作为时间制度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与唐代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阐释。在后来的论文修改中,我仍然觉得这样的认识有其合理之处。也正是这样的认识让我觉得《唐代节日研究》可以视为是历史学的,同时也是民俗学的,是历史民俗学研究的一个尝试。

  还记得2007年夏天我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并获得“优秀”的成绩后,导师齐涛教授曾叮嘱我抓紧时间好好修改,争取两年后出版一本有影响力的著作。然而现实总要比理想复杂很多,毕业五年,我才得以将这份自己仍不能满意的作业交上,从时间上讲自然已经是迟到,从影响上讲又不知和老师期待的有怎样大的差距。

  当然可以有多个理由对这本书稿的晚出和不尽人意加以解释,比如家庭的迁移,尤其是工作的变动导致研究重心转移:我于2008年7月到2010年10月期间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新的研究课题是明代岁时民俗文献(在博士后出站报告基础上修改的《明代岁时民俗文献研究》已于2011年1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010年11月开始到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工作,又面临着新的工作任务,等等。之所以说这些,除了可以稍稍缓解一下我内心深藏已久的不安外,更多的是用来提醒自己必须牢牢记住“一段时间集中精力做一件事”这句话。这句话是读博期间齐涛老师说的,对我这样的愚笨之人最是适用。

  书稿即将面世之时,心中难免有许多感慨,而最想表达的还是感谢。

  感谢齐涛老师,是他将我领上节日研究的学术之路,他行政事务繁忙依然用心学问的精神、宽阔的研究视野以及对我的严格要求和适时点拨让我在这条路上走得坚定、自由而专心。

  感谢陈其泰教授、陈祖武研究员、马新教授、张金龙教授和刘玉峰教授,他们参加了我的博士论文答辩,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为我进一步修改指明了方向。

  感谢萧放教授、刘晓峰教授、张士闪教授、高丙中教授、黄涛教授的学术支持,感谢李学娟、杜庆余、姜华、王均霞等学友和我的硕士研究生张金荣同学在资料搜集、核对方面给予的帮助。

  感谢施爱东博士的推荐,使这本小书有机会纳入朝戈金研究员主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也感谢他与巴莫曲布嫫研究员在本书出版过程中给予的帮助。感谢张林、郑成花两位编辑,她们认真修正了书稿中的错漏之处。

  感谢叶涛老师,是他引领我进入民俗学的大门。感谢王善民先生、李万鹏先生、乌丙安先生、刘锡诚先生、陶立璠先生多年的关心,他们在我成长道路上给予的教导和鼓励让我受益终生。

  感谢我曾经工作的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和现在工作的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的领导和同事们,尤其是王克奇教授、朱亚非教授、张妙弟教授和张宝秀教授,他们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工作条件,感谢他们的理解、信任、支持和帮助。

  回首十余年的求学治学路,可谓甘苦并存,所幸者甘苦都有人与我共尝。我总以为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我的幸运来自于上天的眷顾,来自于周边的老师、朋友和亲人。我深深地感谢他们。

  2007年5月30日是我博士论文通过答辩的那一天,当时,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要求通过答辩的每位同学都发表自己的感言,我将当时的感言抄录如下:

  我知道自己等这一刻真的等了很久很久。此时的心中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王国维先生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种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种境界也。”我知道自己生性愚笨,难有回头蓦见的发现,但我也知道自己始终不乏为伊憔悴的决心。经过三年的学习和努力,终于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这篇论文的撰写,并通过论文答辩,此时此刻,我真的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苦过甘来的幸福。衷心感谢我的导师齐涛教授,感谢陈其泰主席,感谢各位答辩委员老师,感谢在我的论文撰写过程中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朋友和亲人。是你们,在今天,把人生最美妙的幸福赠送给我。

  这里,我还想向我的父亲报一声喜:“爹爹,女儿通过答辩了。”在我三十多年的人生岁月中,是父亲一直鼓励我上进,他始终是我不懈追求的动力。如果他还活着,他今天一定会来到这里,亲眼看我的表现。但是,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不过我相信,此刻,在那边,他一定笑了。

  三年的博士学业即将结束,但这里划的绝不是句号。“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我只有珍惜时光,继续努力,不断上进,才能不辜负老师和朋友们的厚爱!!

  这些五年前说过的话,竟是这样契合我当下的情感,表达着我如今的心声。

  需要说明的是,2007年我曾以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申报了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07CLSZ04),本书也是它的结项成果。我保证这本著作的原创性。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上一条: ·[柯杨]心灵的对歌乃生存的必需
下一条: ·[白麟]填补秦陇社火研究的空白之作
   相关链接
·[刘晓峰]春节研究——新年节日群的内在结构与演变·[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刁统菊]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
·[张隽波]民间抗战历书的视觉形象表达与政治话语建构·[尹立娜]节日民俗的价值建构主体及方式
·[王玉冰]荷兰汉学家高延的中国节俗考察与书写·[汤健敏]节日结构中民间艺术的传承
·[娄健]“跨越时空的萤烛末光”·[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程锐]长征记忆的节日建构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李炎欣]节日记忆的强化与唤起·[李雅洁]论女性在节日中的多样化角色
·[柴书毓]节日中的仪式叙事与女性能动性实践·[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