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墓游春
自清代以来,清明节的文化意义常常被错误地理解为一个悲情的扫墓节。而在具体的实践中,人们却兴高采烈“借墓游春”,并没有把“悲”的要求落到实处。
周作人在《山头的花木》中说道,在旧时代里,上坟时节顶高兴的是女人,其次是小孩。清明一到,妇女儿童欢天喜地,穿得漂漂亮亮去上坟,无形中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乡下儿歌有云:“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船里看姣姣。” 莫言《檀香刑》也说,清明那天,眉娘撑着一把绘画着许仙游湖遇白蛇的油纸伞,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就为了“要和高密城里的女人们好好地赛一赛”,让男人们“看吧看吧看吧看”。
大多数人似乎已经习惯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凄清意象,突然从这些文人作品中冒出一批兴会飙举,乘风飘向春天的女姣姣,她们不像去哭坟,倒像去参加游园舞会,看着似乎有些别扭。
其实早在唐代,人们就是扫墓与郊游、饮宴并行的。所谓“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清明扫墓,从礼宜悲,从天宜喜,而且以喜为主。清明时节,春日洋洋,春风习习,触目姹紫嫣红,耳听鸟语,风送花香,配上美酒佳肴,教人如何不欢乐?
唐宋时期,清明与寒食并行,节日活动除了扫墓,还有大量的游艺活动,诸如沐浴、踏青、蹴鞠、拔河、斗鸡、画蛋、荡秋千、放风筝等等,大凡人们能够想出来的游艺节目,无一不在清明盛演,正所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清明三合一
时间节点如果没有被赋予特定意义的民俗活动,就只是一个物理时间,不会成为文化意义上的“节日”。作为节气的清明,最早被记载于汉初的《淮南子》,而作为节日的清明,则是从唐代的寒食节脱胎而来。
寒食节原本是太原一带的地方性节日,节期不能生火,只能事先准备些面饼饴糖之类的冷食。由于太原是李唐王朝发家之地,唐王朝建立之后,他们便将这个源自太原的地方节俗纳入了官方礼制,并赋予其超越其他节日的崇高地位,从而使寒食节迅速晋升为全国性的大型节日。
清明只比寒食晚两天,而唐代的寒食节期往往长达4至7天,清明是被包含在寒食节期内的。唐宋诗词中,寒食和清明往往混为一谈,有的诗题为“寒食”,诗文用“清明”,有的诗题为“清明”,诗文用“寒食”,唐代宗也曾敕令“自今以后,寒食同清明”。
紧挨着寒食、清明的春天节日,还有上巳。入晋以来,诗人就常常把这3个节日不加区分地混在一起。羊士谔《寒食宴城北山池》就是典型的“一诗并三节”——“别馆青山郭,游人折柳行。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
上巳又叫“三月三”。南方许多少数民族至今还在过这个节日,青年男女游春、对歌,打情骂俏,正是这个节日的题中本义,韦庄诗云,“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缭乱送秋千”。上巳是个适合用来谈恋爱的日子,古代小说就常常把水边桑下一见钟情的日子选在这天,如果非要说中国也曾有过“情人节”的话,这个节日就是元宵或上巳。
寒食扫墓,上巳定情。宋元以后,寒食上巳逐渐式微,这些习俗全都并入清明,“三合一”的清明节兼容了所有春天节日的文化内涵。清明大好春光,醉倒众生无数,于是出现了一批“扫墓游春谈恋爱”的故事。
话说南宋绍兴年间,杭州城有一帅哥名唤许仙,清明这天,往保俶塔追荐祖宗归来,不期天降细雨,西子湖畔偶遇白衣美妇人,攀谈起来,那妇人说道,“奴家白姓,小名素贞,为因清明节近,今日带了丫鬟,往坟上祭扫了方回”。白娘子但把秋波频转,当夜许仙翻来覆去只睡不着,颠颠倒倒想念这“秋天的菠菜”。有分教:“几宿春山逐许郎,清明时节好烟光;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这一场清明春雨,催动春心,催出一出缠绵悱恻的情爱故事。
催护新生
到了清代末世,清明节的繁荣盛状逐渐式微。清末《燕京岁时记》云,“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茔而已”。许多古代的游艺习俗“自前明以来,此风久革,不复有半仙之戏矣”。
自古弱国无清明。1935年清明节,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当时的国民政府及各界民众公祭黄陵,发出了中华民族“复兴之大谊”的呼声,遂将清明节确立为“民族扫墓节”。于是,文学家们舍弃了那些充满欢乐情调的清明诗词,单单拣出一首忧伤悲愤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反复咀嚼,要的恰恰是那种“欲断魂”的催情效果,托名杜牧的《清明》就这样被经典化了。
清明之盛衰悲欢,实乃折射出国道之强弱。时间的善恶全由文化赋予,节日之习俗可谓相由心生。节日观念与节日风俗的历史变迁,折射着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心理的嬗变。21世纪的今天,国家日渐强盛,民族危机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慎终追远,更应催护新生。
墓祭之目的,在于借助仪式来表达我们对先辈的感恩、对亲人的怀念。墓祭之时间,从正月初一直到清明谷雨,任何日子都是正日,从未有礼制限定于清明当日。人们之所以习惯于清明扫墓,主要是因为唐代的假日黄金周为官宦人家提供了祭扫时间的方便,后世遂相沿成习。如今,城市墓园既无荒草侵坟之虞,也无封土流失之忧,只需用心祭奠,已无“扫”之必要,时间上更不必非得挤在清明时节。
数字时代,祭祀形式也在与时俱进。日渐兴起的网上祭奠,形式多样,音像俱备,突破了时空的阻隔,满足了“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的人性化需求。网上祭祀这种低碳环保的拜祭方式,既满足人们缅怀亲人、寄托哀思的需要,又可避免扎堆出行的诸多社会问题。
清明时节,天气回暖,阳气冉生,到处弥漫着勃勃生机,在春天的节日里做适合于春天的事,这才是清明时节各种户外活动最根本最原始的意义。欣逢盛世,我们更有理由张开双臂享受这春天的清明。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2013年4月6日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