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毛晓平]周作人的民俗观和美文观
——《歌谣》周刊创刊九十周年纪念专稿
  作者:毛晓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4-07 | 点击数:14912
 

  他赞赏俞平伯、废名,将表现在现代散文中的民俗性作为美文的标准;肯定八股文,认为八股文表现出了古代散文的精华。在为俞平伯《燕知草》所作序,认为这部集子是“近来的一派新散文的代表,是最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提到散文“必须有涩味与简单味才耐读。”并说“中国新散文的源流我看是公安派与英国小品文两者所合成……”“有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的统制,才可以造出有雅致的俗语出来。”[55]对废名《桥》的赞赏:“仿佛是一首一首温李的诗,又像是一幅一幅淡彩的白描画,……上下篇同样的有些仙境的,非人间的空气……”(《书房一角·三三 桥》)对八股文的肯定,认为是一种音乐、音韵之美。对于今天来说八股文应该一分为二的看,不应一概否定,它有束缚文学(特别是大众文学)发展的一面,但也有其自身阳春白雪一面的价值,“总之我是想来提倡八股文的研究……”(《看云集·论八股文》)。同时提倡文艺的地方性,说“我于别的事情上都不喜讲地方主义,唯独在艺术上常感到这种区别,……觉得风土的力在文艺上是极重大的……对于乡土艺术很是爱重:我相信强烈的地方趣味也正是‘世界的’文学的一个重大成分……”(《自己的园地·旧梦》),并认为“人总是‘地之子’,不能离地而生活,所以忠于地可以说是人生的正当的道路,……须得跳到地面上来,把土气息泥滋味透过了他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这才是真实的思想与文艺。”(《谈龙集·地方与文艺》)

  陈平原在编选《茶人茶话》[56]的小引中说:“卸下盔甲,抖落尘埃,清茶一壶,知己三两,于刹那间体会永恒,此乃生活的艺术,也是文章的真谛。”并“坚信日用起居以及饮食男女中,蕴藏着大智慧,好文章。”读周作人的散文时时感到一种情致,一种对生活精雕细琢的情致。对于这种情致,不同时期的文人有着不同的认识。如果从民俗的角度来看这种情致,那么在此中看到的不仅是一时一事,同时也是一个民族自身历史的源流。

  注:谈周作人的民俗观不能不谈到他与日本民俗的关系,可参看拙文《周作人与浮世绘、民间美术及其他》,(《民间文化论坛》2011年第2期)。

  2012年初,修改于2012年冬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6期,总第217期;注释请参见纸质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6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晓路]刘半农的绥远采风和《北方民歌集》
下一条: ·[李政亮]风景民族主义
   相关链接
·[袁玥]传统与现代:论张亮采的民俗观·[孙华月]民俗协商与民俗张力的博弈
·[冯莉]论埃内斯托·德·马蒂诺的民俗观·[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
·[李恒坤 蒋聪]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邢窑人面三孔埙的艺术特征和民俗观念·[於芳]周作人的日本民俗研究
·[李英]赵景深和儿童文学研究·[陈刚]周作人神话思想研究
·[陈泳超]周作人手稿《绍兴儿歌集》考述·[王杰文]一个巫婆的招魂唱词及相关分析
·[陈建军]周作人“附记”四则·[眉睫]周作人最早提出“儿童本位论”吗
·[陈怀宇]赫尔德与周作人——民俗学与民族性·[陈泳超]周作人的民歌研究及其民众立场
·[赵京华]周作人与柳田国男·[陈平原]俗文学研究视野里的“潮州”
·[王子今]“摇钱树”的古往今来·[邢福义]说“广数”
·一片冰心在《越谚》 数尺墨宝名噪时·北京鲁迅博物馆 编:《苦雨斋文丛:周作人卷》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