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毛晓平]周作人的民俗观和美文观
——《歌谣》周刊创刊九十周年纪念专稿
  作者:毛晓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4-07 | 点击数:14933
 

  鬼神传说:人心的机微

  在探索民俗文化的过程中,民间的鬼神观是周作人所关注并感兴趣的。中国民俗中有着鬼神的传说与戒规,对此周作人取的是一种“姑妄言之姑听之”的愉悦的态度,并从中探讨中国人的鬼神信仰。他说:“我不知道人有没有灵魂,而且恐怕以后也不会知道,但我对于希冀死后生活之心情觉得很能了解。”[20]并说:“鬼确实是极有趣味也极有意义的东西。”[21]在他的作品中谈鬼故事的文章不是很多,多引自前人的笔记,但都颇有趣味,且富有哲理,由此看出鬼中的人事,得出民众对于鬼神的心态。比如《文艺上的异物》中有关僵尸的描述,既有凶残的——新死的人作怪,把人弄死的僵尸,也有富有人情味的——带有恋爱传说的僵尸。说到《聊斋志异》中的《尸变》:“我读这篇虽然已在二十多年前,那时恐怖的心情还未忘记。”举明器里人面兽身的守坟异物,认为这虽是虚假的,但作为艺术却有其价值,“文艺上的异物思想也正是如此。”

  在《回丧与买水》中详细地描述了绍兴丧事中“回丧”与“买水”以防鬼魂附身的传说。“回丧”是在办丧事时在门外焚谷壳,送葬者跨烟而过,然后各返回家,其用意在于防鬼魂附身。“买水”则是人死将敛时,孝子穿死者的衣服,张黄伞,奏鼓乐到水边,投铜钱铁钉各一,汲水回来后浴尸,以求辟邪。这是一个流传颇久远的习俗,从古至今都在延续。在这种民间的传说中既有恐怖也有趣味,也许正因为恐怖才使人产生兴趣。同时在这种流传着的风俗中“我们可以看出野蛮思想怎样根深蒂固地隐伏在现代生活里。”而在《花煞》中讲述的则是人如何与鬼周旋,“煞”是死人自己,“其状如家鸡”,“花煞”则单是一种喜欢在结婚时作弄人的凶鬼,躲于花轿中以捉弄人,因此新娘必全身穿红,熏透芸香才可防御。

  周作人认为鬼的事其实都是人间事 ,在口口相传中,包含了民间对善恶的看法。既有对恶的惩办,也有对善的赞美,对此周作人认为“我们喜欢知道鬼的情状与生活,从文献从风俗上各方面去搜求,为的可以了解一点平常不易知道的人情,换句话说就是为了鬼里边的人。”[22]而“所谓鬼里边的人,即是使这些鬼神,以及事鬼神之仪物,神仙之说,地狱轮回之说等等所由生的人心是也。”[23]在《刘青园常谈》中谈到中国人对鬼神的态度,“中国人虽说是历来受儒家的熏陶,可是实在不能达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一面固然还是‘未知生’,一面对于所谓腊月二十八的问题却又很关心,于是就参照了眼前的君主专制制度建设起一个冥司来,以寄托其一切的希望与喜惧。”[24]在《关于祭神迎会》(《药堂杂文》)中认为中国人对于鬼神的信仰是“敬鬼神而远之,至少亦敬而不亲”,“礼有余而情不足”,这点不同于日本人,“日本宗教,求与神接近,以至灵气凭降,神人交融。”“日本国民富于宗教心,祭祀正是宗教仪式,而中国人是人间主义者,以为神亦是为人生而存在者,此二者之间正有不易渡越的壕堑。”这也正是儒家思想对国民性的影响。

  周作人对于鬼的传说既不信之,又爱听之:“关于鬼的故事我平常很想知道。……大约实在只是好奇罢了。”但是“自悔少不弄道学,此路已是不通,只好发挥一点考据癖,从古今人的纪录里去寻找材料,或者能够间接的窥见百一亦未可知。”[25]于是他关心鬼的生长状况(《鬼的生长》),鬼的形状、生存方式(《说鬼》),探讨鬼与人的关系(《读鬼神论》)。《鬼的生长》实际上探讨的是人死后的情状,其实也是人世间的生存与信仰问题:“我不信鬼,而喜欢知道鬼的事情,……我不信人死为鬼,却相信鬼后有人,”因为“我们听人说鬼实即等于听其谈心矣。”人对鬼的信仰实在是对于死后的一种追问:“以生前的感觉推想死后的况味,正亦人情之常,出于自然者也,”是“人对于最大的悲哀与恐怖之无可奈何的慰藉。”

  《说鬼》应该是周作人所选的鬼的故事中较为恐怖的鬼文章,钩引古人笔记中记述的鬼的行踪,及僵尸、虎伥、新鬼、旧鬼、善鬼、恶鬼的行为。其中僵尸的吸人脑髓,虎伥的人变虎而吃人,都有着恐怖氛围,“中国关于鬼怪的故事中僵尸固然最是凶残,虎伥却最是阴惨,都很值得注意。”而鬼的长短说也颇恐怖奇妙:善鬼二尺长,修善则与人相等,而淫厉则“渐短渐灭,至有仅存二眼旋转地上者。”周作人说:“两只眼睛在地上旋转,这可以说是谈鬼的杰作。”对于“鬼”的考证实在也是对人事的一种关切。鬼的生长情状关系着人对于鬼事的认识,亦有亦无中体现出民间善与恶的因果性,虽恐怖又有趣。“我们喜欢知道鬼的情状与生活,从文献从风俗上各方面去搜求,为的可以了解一点平常不易知道的人情,换句话说就是为了鬼里边的人。反过来说,则人间的鬼怪伎俩也值得注意,为的可以认识人里边的鬼吧。”了解鬼的故事不仅是知道故事,于民风民俗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于鬼的故事中看到人间事。

  周作人在《瓜豆集·谈鬼论》中说他喜欢听人谈鬼,虽喜“终日街头听谈鬼,”但于鬼又不大有什么情分,没情分却有兴趣,这兴趣是对于鬼的故事两种不同的爱好,一是文艺的,二是历史的。文艺的要求“文章要写得好,简洁而有力。”周作人认为中国的志怪小说要比传奇写得好,《聊斋》的长篇不如《阅微草堂笔记》的小文,最可称道的是《酉阳杂俎》所写“亦均有意趣。”所谓的有意趣则是他所赞扬的简洁而有力。而历史的“即是民俗学上的兴味。”而民俗上的事“需要专门的整理,我们外行人随喜涉猎,略就小事项少材料加以参证,少见异同,亦是有意思的事。”对于罗两峰的《鬼趣图》认为不过是普通的文人画,“其鬼味与谐趣盖犹不及吾乡的大戏与目连戏,”而“倘若说此是目击者的描写,则鬼世界之繁华不及人间多多矣。” “所以说到底时,最善谈鬼的须是不信鬼的人,而一般关于鬼的信仰与记述,乃只是民俗志的材料罢了。”[26]

  此后的《读鬼神论》,读出的是古人对鬼神的看法,“鬼神生于人心,”“不可斥以为无,亦不可执以为有。”结果是“敬鬼神而远之。”这与周作人的观点颇为相合:“我颇觉得喜欢,”“因为与我的意思有点相合。”周作人认为中国人对于鬼神的畏超过了爱,“由爱而生的鬼神,也即是古人所谓不死其亲的意,极富于人情”;爱不胜畏“盖眷属虽亲,鬼则可恐,乡间诗礼之家丧出犹不忘碎碗,回丧则越火烟而过,皆是对于死者的恐怖之表示。”这些也反映出鬼生于人心:“鬼神原是与苍生有密切关系的,……我们敬鬼神而远之,对于鬼神的问题却当加意考察,因其中盖有人心的机微存在也。”

  由此可以看出,周作人对鬼神故事的看法一是认为鬼神故事中保持了民间的俗信,由此表达出人的鬼神观;二是认为鬼神故事中带有趣味性,正是这两点构成了他的鬼神意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6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晓路]刘半农的绥远采风和《北方民歌集》
下一条: ·[李政亮]风景民族主义
   相关链接
·[袁玥]传统与现代:论张亮采的民俗观·[孙华月]民俗协商与民俗张力的博弈
·[冯莉]论埃内斯托·德·马蒂诺的民俗观·[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
·[李恒坤 蒋聪]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邢窑人面三孔埙的艺术特征和民俗观念·[於芳]周作人的日本民俗研究
·[李英]赵景深和儿童文学研究·[陈刚]周作人神话思想研究
·[陈泳超]周作人手稿《绍兴儿歌集》考述·[王杰文]一个巫婆的招魂唱词及相关分析
·[陈建军]周作人“附记”四则·[眉睫]周作人最早提出“儿童本位论”吗
·[陈怀宇]赫尔德与周作人——民俗学与民族性·[陈泳超]周作人的民歌研究及其民众立场
·[赵京华]周作人与柳田国男·[陈平原]俗文学研究视野里的“潮州”
·[王子今]“摇钱树”的古往今来·[邢福义]说“广数”
·一片冰心在《越谚》 数尺墨宝名噪时·北京鲁迅博物馆 编:《苦雨斋文丛:周作人卷》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