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陈泳超]周作人手稿《绍兴儿歌集》考述
——《歌谣》周刊创刊九十周年纪念专稿
  作者:陈泳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4-07 | 点击数:16082
 

  “第三分”是从叶镜铭的《绍兴歌谣》,娄子匡的《绍兴歌谣》和《越歌百曲》中选录,他自称是“不曾亲自听见唱过,但也相信是可凭信的。”或许其中有些作品,周作人也是听闻过的。比如第213首《先头领路狗》,原文三句:

  先头领路狗,

  当中轧杀狗,

  后头太公太婆慢慢走。

  周作人加注说:“三个孩子一同走路,走了后边的一个孩子所唱,若走在前边的唱乃是:‘当中轧杀狗,后头吃屁狗,前头太公太婆慢慢走。’走在中间的唱:‘前头领路狗,后头吃屁狗,当中太公太婆慢慢走。’”,很显然,自己未曾听闻过是不会做出这么贴切的说明的,当然这样的注释很少。

  在《绍兴儿歌集》全部223首儿歌中,有好多首很相似,比如第4、65、148三首都名为《七岁姑娘》,母题基本一致,详略和内容颇有差别;再比如第6、151均题为《蟢子窠》,它们与第141《喜鹊叫》、第144《喜鹊窠》其实都是一个母题的异文。更有意思的是,这一母题与上述《七岁姑娘》在内容上也有很多交叉。这样不厌其烦地选录,显现了周作人对儿歌异文性的深切认识,这对于歌谣母题一类的研究,大有帮助。

  周作人对于“儿歌”概念的理解,也有其独特之处,他在序言里说:

  我这里总称儿歌,严格的说来,有些从内容说,不是儿童所能懂的。但是普通说儿歌总是包括母歌在内,即是大人唱给小孩听的,因此这里头就多少有别的歌词混和在内,尤其是保姆所唱,有些更是山歌或情歌的断片。这是不可免的事实,我们只能顺其自然,一律以儿歌看待,不再勉强加以分别了。

  我们从《绍兴儿歌集》所选录的歌谣中,可以印证他的这一理念。除了公认为儿歌之作之外,还有很多是成人的歌,这里面也有程度上的差异。比如第13首《啐》,歌曰:

  啐,啐,啐!

  狗身里去,猫身里去!

  周作人自注:“此言所受的惊恐归到猫狗的身上去,系大人们所说,非儿童自己歌唱。但小儿出惊时,自抚其膺,唱道‘啐,啐,啐’者,亦常有之。”这还是与儿童相关的事情;还有主要是大人之事的,比如第39首《年年高》,歌曰:

  年年高,节节高,

  稻蓬叠起半天高。

  周作人自注:“此盖农家新年歌颂之词,儿童习闻而歌之者。”这样的祝诅类歌词,儿童或传或不传,没有定规,周作人只能按照自己的童年经历来判断取舍。至于保姆等唱的纯粹是大人世界的歌,像周作人说的“山歌或情歌的断片”之类,也有不免被儿童传唱的,比如第165首《人家个公》和第166首《人家个婆》,都是数落老公、老婆之缺陷的,以《人家个婆》为例:

  人家个婆像个婆,

  抱儿领孙笑呵呵。

  我个婆来弗像婆,

  三镶烟管着地拖,

  扪盖茶碗喝一喝。

  这当然纯然是成人世界的事情,与儿童似乎无关,但因为颇有戏谑讽刺的意味,也容易被儿童歌诵。所以,单从内容上考虑,儿歌的边界到底多宽,可以容纳多少成人世界的歌谣,向来并无定规。周作人的态度是“这是不可免的事实,我们只能顺其自然,一律以儿歌看待,不再勉强加以分别了。”这一宽泛态度也给他惹来不少麻烦。在保存该手稿的袋子里,还保存有一份上世纪60年代某君对该稿本的“审阅意见表”,其中指责该集种种缺陷时,就曾说到集内“还有许多是一般的歌谣而非儿歌”,所举证的例子就包括这两首,说明该作者不愿意对周作人的态度表示同情,除去政治形势的变化之外,应该说在理念上也大有不同。

  该“审阅意见表”指责《绍兴儿歌集》编订不伦的另外一个理由是:“还有许多只是小儿信口念叨的片言只语,构不成歌谣的”、“有一些应是谚语拗口令”等,这也反映出对“儿歌”概念的分歧。中国古代对于歌谣有自己的分类习惯,经常“谣谚”合称,杜文澜所编《古谣谚》即是。就算《越谚》,也是歌谣和谚语并存。事实上,周作人从中选取儿歌时 还是有其尺度的,《越谚》中大量的单词或词组,他都丢弃了,他所选取的那些最简单的儿歌,至少也有两句,并且带有一定的语言韵律。比如被“审阅意见表”批评的第45首“人大生计策,树大生桠杈”,是可以当做谚语,但又何妨当做歌谣呢?因为汉语很容易整齐押韵,谚语也多有两句或两句以上的韵语形式,这与西方谚语大多无韵律是很不相同的。至于拗口令,正有一种特殊的语言韵律,当然也有被当作歌谣的理由。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6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娟]《歌谣》周刊与现代学术研究的发生与建设
下一条: ·[刘晓路]刘半农的绥远采风和《北方民歌集》
   相关链接
·[於芳]周作人的日本民俗研究·[李英]赵景深和儿童文学研究
·[陈刚]周作人神话思想研究·[李政亮]风景民族主义
·[毛晓平]周作人的民俗观和美文观·[王娟]《歌谣》周刊与现代学术研究的发生与建设
·[陈建宪]野性的歌谣·[施爱东]民俗学的“变”
·[吕微]民间文学需要统一的学术目的·[陶阳]《歌谣》周刊的“规矩”要继承
·[陈连山]对《歌谣》周刊两个目的的再评价·[高有鹏]民间文学学科的现代传统——歌谣研究者的民众立场与国家意识
·《歌谣》周刊创刊九十周年纪念专辑·[陈建军]周作人“附记”四则
·[眉睫]周作人最早提出“儿童本位论”吗·[陈怀宇]赫尔德与周作人——民俗学与民族性
·[李伟峰]浅析中国现代民俗学早期(1918—1937)的田野作业·[韩三洲]《歌谣周刊》:中国民歌研究的摇篮
·[陈泳超]周作人的民歌研究及其民众立场·[赵京华]周作人与柳田国男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