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薛克翘]《五卷书》与东方民间故事
  作者:薛克翘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3-29 | 点击数:17800
 

  最后说东南亚。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东南亚的文学从古代起就受到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的影响[21]第一编、第二编。应当说,印度对东南亚的影响要更大一些。因为印度移民到东南亚的时间很早,印度的佛教文学作品以及婆罗门教的作品如两大史诗等也都很早就传入东南亚。由于印度文化的影响,早期东南亚不少地方都使用印度的文字,后来才有自己的文字,即便是今天,东南亚不少国家的文字还是包含了大量印度古代梵文词汇,有些国家,如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所使用文字的字母也是从印度文字的字母演化来的。因此,印度民间故事以书面形式向东南亚传播不仅开始早,而且规模大。这种书面传播途径大体有三:一是通过印度婆罗门教传播,二是通过佛教文献传播,三是通过伊斯兰教文化传播。通过婆罗门教传播的故事大多包括在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当中。我们知道,印度两大史诗的结构特点之一是其间穿插大量的各类神话、童话、寓言等民间故事,而这些故事中有与《五卷书》相同和相似的故事。通过佛教文献传播的故事主要包括在《佛本生经》中。通过伊斯兰教文化传播的故事则主要包括在如《卡里来和笛木乃》和《一千零一夜》这类故事集中。这些文献中都有《五卷书》中的故事。下面举几个例子。1.越南有一则民间故事,叫做《杜达与美人鱼》[22]中册95。说一个国王学会了一种咒语,将一个小糕饼变成了参天大树,却不会还原的咒语,结果被大树倒下砸死。《五卷书》第五卷第3个故事说,四个婆罗门通过咒语让一堆狮子的白骨变为一只有血有肉的活狮子,结果其中三个被复活的狮子咬死。《嘉言集》里也有这个故事,说得更清楚:因为这四个婆罗门只知道使狮子复活的咒语而不知道使它重新变为白骨的咒语,所以被害。这与越南的这则故事显然有相似之处。然而,与《五卷书》和《嘉言集》里这则故事更接近的是流传于缅甸的一则故事《三个智者和一个傻瓜》[22]上册33。2.印尼有一则《鳄鱼和狒狒的故事》[23]62,正是《五卷书》第四卷的主干故事。3.老挝有一则笑话《谁怕谁》,说老鼠怕猫,猫怕狗,狗怕主人,主人怕他母亲,而他母亲怕老鼠[18]122。这显然是受了《五卷书》第三卷第 13个故事的启发而编造出来的。4.老挝民间故事《假神仙》[18]254与《五卷书》第一卷第26个故事大同小异。5.泰国有一则民间故事《义蛇》[18]289,与《五卷书》第一卷第9个故事有着相似的情节。6.柬埔寨流传着一则《锅的故事》[18]132,即广泛流传的阿凡提故事和藏族阿古登巴故事《锅生儿》。刘守华先生指出,这与《五卷书》第一卷第28个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思维方式[17]186。这里仅仅举了6组例子,事实上,东南亚民间故事中受《五卷书》影响的远不止这些。

  总之,《五卷书》的故事传遍了世界,而东方国家则流传得更加广泛。通过以上的论述和举例,我们看到了《五卷书》千百年来在世界民间文学发展史上的巨大贡献,可以说是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为过。

  参考文献:

  [1]季羡林译.五卷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2]金克木.梵语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3]季羡林.印度古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4]王镛.印度美术史话[M].北京:人民荚术出版社, 1999.

  [5]〔印度〕Bharatasinh Upadhyaya. Pali Sahitya ka Itihas,Ilahabad: Hindi Sahitya Sammelan,2000.

  [6]黄宝生等译.佛本生故事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7]薛克翘.中印文学比较研究[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3.

  [8]许地山译.孟加拉民间故事[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

  [9]〔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史习成等译.蒙古民间故事选[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

  [10]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

  [11]鸥鲲渤编.景颇族民间故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12]丹珠昂奔.佛教与藏族文学[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13]佟锦华、耿予方编.阿古登巴故事集[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14]陈石俊整理.泽玛姬[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2.

  [15]廖东凡.天湖神女·世界屋脊上的神话和传说(四) [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

  [16]〔美国〕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

  [17]刘守华.比较故事学论考[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8]薛克翘主编.东方趣事佳话集[M].合肥:黄山书社,1992.

  [19]季羡林主编.印度文学研究集刊:第三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0]〔日本〕关敬吾.日本民间故事选[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2.

  [21]梁立基、李谋主编.世界四大文化与东南亚文学 [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22]姜继编译.东南亚民间故事[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23]许友年译.印度尼西亚民间故事[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

(本文刊于《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04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3-2-26 15:19:46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柯杨]花儿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修改稿)
下一条: ·[康丽]角色置换与利益代言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