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薛克翘]《五卷书》与东方民间故事
  作者:薛克翘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3-29 | 点击数:17801
 

  总之,在中国有不少民间故事类型,都能在《五卷书》中找到相对应的故事,而这些中国民间故事的每个类型又都有若干个例子。下面,我们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找出一些动物故事的类型[16]5-226,并指出其与《五卷书》故事的对应关系。

  43A占窝(《五卷书》第三卷第3个故事和第四卷第1个故事)

  75弱者报恩(《五卷书》第二卷第8个故事)

  91猴子把心留在家里(《五卷书》第四卷主干故事)

  92狮子捉影子(《五卷书》第一卷第7个故事)

  160报恩动物忘恩汉(《五卷书》第一卷第9个故事)

  178人与狗(《五卷书》第五卷第1个故事)

  214B原形毕露(《五卷书》第四卷第7个故事)

  221选举鸟王(《五卷书》第三卷第1个故事)

  225A老鹰背乌龟(《五卷书》第一卷第16个故事)

  239乌鸦帮鹿逃出陷阱(《五卷书》第二卷主干故事)

  282C虱子请跳蚤(《五卷书》第一卷第10个故事)

  291A猴子打蜻蜓(《五卷书》第一卷第30个故事)

  293A首尾不和(《五卷书》第二卷第1个故事)

  例子不止这些,但已足以说明,即使不是《五卷书》的故事直接影响了中国的民间故事,那么,中国的这些故事也至少与《五卷书》的故事有一定的关联。

  关于这方面内容,20世纪80年代初,刘守华先生写过一篇十分有价值的文章《印度〈五卷书〉与中国民间故事》[17]174。文中,刘先生列举出很多实例,详细地讨论了《五卷书》中的故事与中国民间故事的关联。所涉及的故事除了汉族故事以外,还有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壮族、白族、普米族和苗族的故事。

  五、《五卷书》与其他亚非国家的民间故事

  《五卷书》具有世界影响。季羡林先生在《五卷书·译本序》中指出:“在国外,通过了六世纪译成的一个帕荷里维语的本子,《五卷书》传到了欧洲和阿拉伯国家。……在一九一四年,有人算过一笔账:《五卷书》共译成了十五种印度语言、十五种其他亚洲语言、两种非洲语言、二十二种欧洲语言。而且很多语言还并不是只有一个译本,英文、德文、法文都有十种以上的本子。”[1](译本序P3)从 1914年至今,又过了90年,世界上不知道又增添了多少新的译本。

  《五卷书》在西方的影响亦如季先生所说:“《五卷书》里面的许多故事,已经进入欧洲中世纪许多为人所喜爱的故事集里去,像《罗马事迹》 (Gesta Romanorum)和法国寓言等等;许多著名的擅长讲故事的作家,也吸取了《五卷书》里的一些故事,像薄伽丘的《十日谈》、斯特拉帕罗拉 (Straparola)的《滑稽之夜》、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拉·封丹的《寓言》等等都是。甚至在格林兄弟的童话里,也可以找到印度故事。”[1](译本序P3)

  在东方,《五卷书》的故事也传遍各个角落,除了在中国的传播以外,大体上还可以分为四大地区:一是印度的周边地区——南亚,二是印度以西和西北的地区——西亚、非洲和中亚,三是东北亚,四是东南亚。下面我们就简要地谈谈《五卷书》的故事在这四大地区的流传情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3-2-26 15:19:46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柯杨]花儿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修改稿)
下一条: ·[康丽]角色置换与利益代言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