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文化资源数字化:举国在行动
  作者:思哲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1-11 | 点击数:5913
 

  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国家行动

  事实上,在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推动文艺资源数字化的同时,许多文化企事业单位也在努力推动本领域的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

  国家图书馆通过建设国家数字图书馆等,制定出版了多个有关资源数字化的标准规范,推出了内容形式多样的数字资源服务,拥有多项数字图书馆软件著作权,在资源数量、软硬件基础设施、新媒体服务等方面走在了文化资源数字化、应用与服务的前列。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近年来开发研究了立体视觉技术、文化内容数字化技术、中国文化GIS技术,在文化标准制定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这些努力,推动着我国文化资源数字化的规模和水平逐步提高、标准规范逐步完善,与此同时,这一领域存在的缺乏统筹规划、缺乏适用的标准规范、服务文化产业能力薄弱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12年7月,在科技部的支持下,由文化部统筹国家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西安曲江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等产学研多方面力量共同申报的项目“文化资源数字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被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该项目将研究文化资源数字化关键技术,构建贯通各类文化机构的数字文化资源统一揭示与服务平台,探索文化资源数字化应用示范、数字文化资源运营服务应用示范、动态艺术资源库应用示范、数字3D虚拟展示平台应用示范等8类示范应用,并尝试建立线上展示与线下实地体验相结合的文化资源服务新模式,延长文化产业链,推动区域文化产业以及数字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由此,在文化部、科技部部际会商工作机制之下,文化资源数字化工作被提升到了“国家行动”层面,得以整体推进。

  根据分工,国家图书馆牵头负责“文化资源服务平台解决方案及标准研究”,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牵头负责“国家数字文化资源统一揭示与服务平台”,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牵头负责“动态数字文化多维展示技术研究”,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负责“文化资源数字化采集、加工、支撑技术研究”,西安曲江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城市文化资源数字化展示技术研发”,杨凌风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地区文化资源数字化应用示范”。如此,产学研各类单位既分工又合作,而项目的目标则是要按照市场化运作,最终形成大的产业化架构,实现模式的创新,形成值得推广的经验。

  据李松介绍,“动态数字文化多维展示技术研究”旨在结合多种记录手段,对人体的动态艺术进行完整、全面、精准的记录,并通过数字信息记录体系、拉班舞谱及多维影像系统予以还原。目前,项目数据库相关元数据标准已着手研究。在初步学习拉班舞谱的基础上,中心与纽约拉班舞谱局、俄亥俄州立大学舞谱分局、佛州中部大学新兴媒体中心动态捕捉工作室分别进行了技术交流,进一步清晰和稳定了课题具有中国艺术特色和独特研究视角的技术路线。

  从具体行动到国家战略

  目前,我国文化资源数字化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数字图书馆、博物馆、共享工程等,均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就总体的文化资源而言,我国与国际社会在数字化理念、技术、资本和市场优势等方面形成的数字差距还在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文化资源数字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表明我们已经开始从国家层面来布局文化资源数字化工作,但仅仅靠一项研发工作还是不够的。李松认为,下一步,十分有必要从国家和整体发展战略高度,在宏观上理解和把握科技进步与文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联系,进行长远的发展规划和具有宏观统调能力的项目设计,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上为科技进步与文化创新构建一个有效的切入点。

  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应着力解决“六个统一”和“两个转变”,即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发展创新的有机统一,技术进步与文化研究的有机统一,内容建设与渠道建设的有机统一,文化创造与利益分配体系的有机统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市场机制运用的有机统一,部门(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有机统一;实现由相关资源、渠道与技术的分散占有到整合共享的转变,实现由权力划分理念到事业协调发展的转变。李松表示,就具体的工作来说,“首先,在宏观上对科技与文化融合的认识要到位;其次,要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扎扎实实地做好文化本体工作;在此基础上,要提升数字化的能力。要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开展讨论与培训来推动这项工作。”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3-01-08 第7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钱兆成:非遗传承制度建设应先于产业化
下一条: ·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研究基地颁牌
   相关链接
·[邹艳梅]近二十年来礼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在山西太原成功举办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 年年会会议手册·“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许诺]集体记忆视角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苏州路径
·[徐才丹]“表演类”非遗的数字化路径与实践反思·[郭静暄 赵永恒 马驰 张有明]人工智能助力下的民族冰雪体育遗产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
·[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 年年会议程·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会通知(第2号)
·“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