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吕微]语音对文字的颠覆(节选)
——文学史写作的现代理念[1]
  作者:吕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12-28 | 点击数:7263
 

  五

  一般说来,世界范围内的近代语言革命可上溯到欧洲的文艺复兴,炳谷行人在创造性地转换了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 )关于“语音中心主义”的命题之后,对近代以来世界性口语革命与民族国家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做了出色的阐释。据德里达说,语音中心主义是西方自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以来的传统,语音中心主义也就是逻各斯(logos)中心主义或理性中心主义。实际情况当然与此相反:语音中心主义是一种前轴心时代的,以及类似“返祖”现象的现代性事件。正是以此,炳谷行人才用语音中心主义指称文艺复兴以来口头语言(语音)对于文字的“造反”(即“颠覆”)。 炳谷行人说:“在现代西欧,语音中心主义不是传统的形式主义(即逻各斯中心主义),而是一个同它相对立的运动。换言之,它表现为试图用与拉丁文(世界语、共同语、标准语)相对的方言来写作。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不同的地区进行着同样的努力。……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以方言为基础创造一种书写语言的过程可以说是相互协调并行不悖的。”[9]这就是说,自从古希腊以来以文字为载体的西方传统意识形态到了近代遭到以语音(方言口语)为载体的新的文化意识的反抗,其代表性事件就是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等人借用方言(语音)写作而创造的各个民族国家书面语言,这股近代潮流发展到浪漫主义时代则继之以格林兄弟(Jakob Griimm,1785—1863;Wilhelm Griimm,1786—1859)为代表的采录口头文本的民间文学思潮。

  炳谷行人指出:“首先,我们必须把语音中心主义当作一个不仅仅限于西方的问题来加以考虑。其次……不能同现代民族国家问题相脱离。在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世界各地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同样的(语音中心)问题,即使这两者并不总是同时发生的。”在炳谷行人看来,近代口头语言——语音对于文字的造反(颠覆)所表征的实际上是一场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对这场政治和文化革命,炳谷行人主要强调了其建立民族国家的内涵,但是参照中国现代语音革命——白话文运动的经验,这场政治、文化革命的内涵还应再加上争取民主社会的内容。白话文运动所推崇的是中国“前近代”以来的市民口头语言——口语,而它所要反对的则是古文以及古文所承载的传统圣贤经典。但是,当胡适把白话文的前途规定为“国语的文学”和“文学的国语”时,我们也就明了民主社会和民族国家本应是一个问题的两面。[10]要之,民间社会本是一个无文字的社会,因此民间也就是一个只有语音的社会,于是要让人民“当家作主”,成为民族国家的主人,就必须将语音置于文字之上,或者代替文字处于文化的中心位置。炳谷行人说:近代“语音中心主义(运动)包含的正是这样一种政治动机,它同城邦/国家(即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

  如前所述,与政治上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一样,历史上语音和文字的关系也被理解为一种等级关系。于是,近代语音革命乃至政治革命的模式也就只能被人们想象为传统等级关系的重新颠倒。人们无法想象在等级关系之外,语音和文字之间还能有什么其他的关系模式。然而亦如前述,尽管语音和文字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但二者同时又以同一性相联系,正如前轴心时代以及现代语言哲学所描述的,言语是思想的外壳,而文字又是言语的外壳。与文字相比,言语本来处于更加接近真理的位置,但是由于文字僭越了言语原本应有的权力,因此才导致了近代以来语音企图重新夺回中心位置的革命。拉丁文和古汉文都是脱离口语的,而但丁、路德的方言写作以及白话文运动都企图改变“言、文不一”的历史,希望历史回到“我手写我口”的“言、文一致”的轨道上来。于是,所谓“言、文一致”实在应当被理解为一场语言的人民革命。就此而言,“五四”学者的语言观是一种历史语言观,也就是一种具有政治意识形态性质的民族国家语言观和文化语言观。炳谷行人说:“用方言写作具有反抗拉丁文、罗马教会和帝国统治的政治意义。语音中心主义意识形态把那些迄今为止互不相关甚而至于并不存在的族性和种族召唤出来了。换言之,排除书写语言/文明,语音中心主义也就排除了(文字统治的)‘历史’。”即在形式上回到前轴心的乌托邦时代。

  六

  迄今为止,我们对于言语和文字的关系,以及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关系的理解都是建立在前轴心时代的以及现代的语言观基础之上,这种语言观把文字和语音,以及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统统当作同一性的等级物加以理解。不仅言语、文字的关系是符号与符号的隶属关系,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同样具有源头与支流的从属性质。因此,对二者之间紧张关系的处理,除了将颠倒的关系再颠倒过来,似乎没有其他更好的处理办法。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胡适在批判古文时同样认为,古文的独尊及其没落都是因为它脱离口语,于是掌握书写语言的阶级也就控制了支配无文字民众的文化领导权,但与此同时也就埋下近代语音革命的伏笔,而救治古文僵化的可能良方只有重返古文的源头活水——白话一途,从而再建“言、文一致”的文化系统。

  在现代革命语言观的背后站立的无疑是近代的民族观、社会观。我们看到,社会学所描绘的阶级等级和语言学所描述的语言(言语——文字)等级关系惊人地一致。正如炳谷行人所断言的,近代以来的历史语言学是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语言学。人们对于言语、文字关系的理解是基于对社会关系的理解,因而站在现代历史语言观的基点上,人们也就不可能对语音和文字的等级关系有所质疑。同样,我们对于民间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关系的理解也曾深深地受制于现代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模式,因此,我们对于文学内部关系的理解也就无力超越我们对于外部社会关系的观察。于是,文学不可能被理解为脱离社会、政治关系而存在的无主体的、自在的和自律的语言现象,处身社会、政治关系当中的文学最终也就只能或是贵族文学或是平民文学而不可能是二者之外的、纯粹的文学自身。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吕微]现代神话学与经今、古文说
下一条: ·[吕微]传统经学与现代神话研究
   相关链接
·[于敏]万玛才旦文学创作对民间文学的编译、化用与拓展·专题║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笔谈
·[康丽]当代学科生产与民间文学的发展自省·[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姚丽梅]饮茶到底吃什么?·[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
·[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
·[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何赛飞]非遗的现代性传承与发展
·[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