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刘锡诚]在历史比较中再现历史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2-16 | 点击数:4515
 

  在岁时节日民俗研究领域里,青年学者张勃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引起了学界的瞩目。继《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和《清明》两部专著之后,她又推出了《明代岁时民俗文献研究》一书。这是近20年来中国历史民俗学建构中收获的一部值得重视的断代文献史研究著作。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我国人文学术领域,现正经历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第二次西学东渐的浪潮。为了应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入侵、外来“文化物种”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侵害,“新国学”也在“与西方文化对抗”并“在对抗中自我维护”中日益显示出强健的势头。传统文化的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浪潮,“民俗热”的出现,建设中国式的文化学、民俗学意识的增长,“历史民俗学”的提出和建构,无疑都是这种“在对抗中自我维护”的文化思潮的表现。不管作者写作之初是怎么想的,笔者读后,愿意把它纳入前述“新国学”的文化思潮之中。或者说,它的意义和影响在于客观上起着“在对抗中自我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历史民俗学”作为“学”被提出来,始于1995年5月的“首届中国民俗论坛”。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程蔷向钟敬文先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历史民俗学”是否成立?钟敬文在大会报告《谈谈民俗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专门以“‘历史民俗学’的成立”为题进行了回答,肯定并论述了历史民俗学在民俗学中的支学地位。随后,一批大致属于历史民俗学领域的研究著作应运而生,如程蔷、董乃斌的《唐帝国的精神文明》、钟敬文主编的《中国民俗史》……张勃《明代岁时民俗文献研究》的出版,无疑为尚处在初建时期的我国“历史民俗学”增添了一块厚实的砖瓦。

  这本书不是历史民俗学的通论,而是断代研究,是明代岁时民俗文献的专题研究。作者对明代民俗文献的立论分析评价,紧紧抓住了中国的岁时民俗书写传统和明代社会变化、文化思潮的流向,将明代民俗文献的撰著置于特定的时代思潮背景下加以论列,避免了见木不见林就事论事的弊端。如果这种治学的方法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力图在历史比较中再现历史。就学术环境而论,明代是一个与前朝,如魏晋唐宋元都大不一样的时代,商业的发达带来了社会面貌的巨变,经世致用的理念被更多的士人阶层所接受,眼睛向下、通俗写作、知识传播成了一时之尚。市民阶层成分的扩大、私家编撰者的增多,导致了包括民俗文献在内的各类文籍撰述在内容、文体等方面的变化。在明代岁时民俗文献研究中,捕捉到这一文化发展倾向和时代思潮,对于这一时期出现的民俗文献的总体判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对7种岁时记,如《宛署杂记》等在比较中一一加以论述外,作者还找到多年来被某些学者认为已经失传的《北京岁华记》的手抄本,并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和论述,这在中国历史民俗学文献学的发掘和研究上具有重要贡献。

  我国是一个农业古国,自古以来有着悠久的岁时民俗记述传统。在《夏小正》等无数典籍中,记述了大量岁时民俗资料,把有关天、地、人三界的知识统统归纳到一个井然有序的时间序列之中。对明代岁时民俗文献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解读,将有助于对有关的每一种民俗事象的存在状态、历史变迁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研究我国数千年以来形成的岁时民俗学术传统,建立中国的理论民俗学、历史民俗学也是不可缺少的。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3年2月8日

上一条: ·[刘锡城]坚守学术品格 创新学术理念
下一条: ·[万建中]民俗文献研究的前沿眼光——读张勃专著《明代岁时民俗文献研究》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
·[张勃 孟令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思想渊源和历史逻辑·[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张勃]端午龙舟竞渡习俗至迟出现于唐代考·[张勃]顺天应时: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精神
·[张勃]振兴传统节日,大众传媒怎么做·[张勃]坚守与调适:城市化进程中清明节的传承与变迁
·张勃:当代春节的十大变化·张勃:共建共享过七夕
·[张勃]二十四节气的当代价值·[张勃]发挥专业学会的智力支持作用,推动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发展
·[张勃]寺庙与北京居民的休闲生活 ·[张勃]“变风易俗,以致太平”
·萧放 张勃:《城市·文本·生活——北京岁时文献与岁时节日研究》·[张勃]端午或起源于火神祭祀
·[张勃]魅力端午彰显文化自信·[张勃]明代国家山川祭祀的礼仪形态和多重意义
·[张勃]书写有态度的民俗志·张勃:春节习俗是重要的德育资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