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岳永逸]日渐文艺化的倒痰──忧郁的民俗学札记之七
  作者:岳永逸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0-30 | 点击数:6789
 


  丁教授并未长篇大论地明说上述差异。这是因为他知道我熟悉这些区别。即使我没有研习民俗学,他也相信自小在边远山区生活的我是明白这些,但凡有感受能力的中国人都明白的事实。何况,无论身居何位,文凭有多高,从事科技含量再高的职业,一旦得病,尤其是绝症,大家常常会不约而同地多管齐下,西医,中医,巫医,烧香许愿,上供磕头,画符贴咒,等等。就是患者自己有着坚定的信念,或者虔诚的宗教归属,或者在一些场合义正言辞、一本正经地斥责“封建迷信”,但求生欲望还在又身不由已的患者本人,也常会在亲友的关爱下,或知情或不知情地采用所谓医学科学之外的诸般手段。

  在《影尘回忆录》中,倓虚大师有这样的记忆:1920年,因谣言诽谤心急上火,年高且原本就有吐痰病的谛老,中风口歪眼斜。在倓虚和当地名医、中西医都没能治好谛老,病情日重的情况下,也是得到谛老“不要紧,死活皆可”的同意下,谛老的同乡,一个医理欠通、看病下药武断,治死过人的卖野药的“蒙古大夫”用了一剂别人都不敢用的以甘遂为主的猛药给谛老治好了病。由于使谛老吐泻不止,死去活来,歧视这位蒙古大夫的谛老的男女弟子们没有少凌辱、恐吓这位“大夫”。

  在“正统”面前,“乡野”永远都是被欺凌的,也常常显得率真、低下,甚至是胆怯的,如同进了大观园食量依旧大如牛的刘姥姥。正因为这种明显有着策略和胆识的率真、低下与胆怯,老夫子早就教导他的徒子徒孙们要谦虚,要“礼失求诸于野”。在书写文化和口传文化,即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长期存在互动的中国,如同蒙古大夫治好了谛老的病并非偶然,都江堰人所言的“倒痰”也多少有着其正统性。

  在清人陈士铎的《辨证录》卷九,明明白白地写着“倒痰汤”处方。该方由参芦1两,瓜蒂7枚,白芍1两,白芥子1两,竹沥2合组成,主治的是因多食青梅,得痰饮之病,痰饮随气升降而作痛,日间胸膈中如刀之刺,至晚而胸膈痛止,膝骨可大痛等症状。 显然,这里的倒痰汤类似于现在的祛痰或化痰之类的药,但并非主治倓虚记忆中的谛老中风之类的还与精神心智相关的病症。该书卷四的五郁门、怔忡门、虚烦门、癫痫门、呆病门和卷十的中邪门等所记之药方也多与祛痰相关。另外,显然是因应特定时代的要求,该版卷十略去了“中妖门”,仅存此条目。中妖门的六则方子分别是针对狐、蛇、龙、花/树、山魈、水怪等妖媚或精怪,但这些解救的方子则与祛痰、倒痰没有关联。也即,中医中的“妖”与“邪”迥然有别,“妖”指称的精怪、妖媚等外在的力,而“邪”还是强调的对应阴阳五行的内脏以及人体的失衡和不调。于是,中医也将自己与巫医区分开来,中医主治“邪”,巫医主治“妖”。但是,在民间,在患者那里,邪与妖的区分又是模糊的,甚至二者经常是等同的。这一实况使得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医和巫医在强势的西医面前被定为同类,并备受打击和凌辱。

  主要意在祛痰的“倒痰法”是中医辨证治疗轻度精神分裂、疯病的方法之一。轻度精神分裂因心境不畅,不得宣泄,肝气不舒,气郁凝滞,心神失养,肝胃失和等所致。因此,中医治疗时意在行气、化瘀、泻热、醒神。在《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中,卷一、卷三都有内容大同小异治疗痰迷心窍疯子的处方,那位蒙古大夫治疗谛老的甘遂即宫廷太医治疗疯病的首药。两个方子分别如下: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产经》 2012年第10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岳永逸]礼尚往来:乡土中国的医患关系──忧郁的民俗学札记之六
下一条: ·[岳永逸]常与非常:母亲的家世──忧郁的民俗学札记之八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