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岳永逸]旁置、艰涩与悲壮的小步舞曲(下)──忧郁的民俗学札记之四
  作者:岳永逸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8-01 | 点击数:5204
 


  其实,在杨堃指导下的“社会学的民俗学”标志性成果的出现之前,也就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1930年代早中期,因为民族振兴和文化建设的需要,在文学的民俗学与史学的民俗学发展的基础之上,诸如钟敬文、杨成志、娄子匡、江绍原、黄石等这些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学者的参与,民俗学的社会科学化转型有着某种必然,并且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934年,中国民族学会成立,《文化建设》月刊刊行。1935年1月10日,《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发表。在《歌谣》周刊时期就崭露头角的钟敬文,到中大《民俗》周刊时期已经是民俗学运动的干将。在离开中大之前,他就表露出重视民俗学理论研究和将民俗学与人类学、民族学融于一炉的学术倾向。在杭州,他主持的《艺风月刊》延续了这一学术追求,他亲自译介了柳田国男的“民间传承论”等多种理论文字,还在该刊二卷十二期,也就是1934年12月主编了“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与民俗学专辑”。

  中大时期,杨成志曾与钟敬文一起共同翻译出版了《民俗学问题格》。1936年,刚刚从欧洲归来的杨成志主持了中大《民俗》的复刊,并由周刊改为季刊。同样,复刊后的《民俗》人类学色彩浓厚,并有广东瑶人调查专号,“在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已均具备了专门研究刊物的规模与水准”,较之1920年代中大的《民俗周刊》及其前身《民间文艺》,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复刊号上,杨成志的英文“导论”和《现代民俗学——历史与名词》两文都在力证民俗学独立的学科地位,注意“民俗”的释义及其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

  1937年元旦,由娄子匡全力支撑的《妇女与儿童》,因为民俗学色彩的浓厚而更名为《孟姜女》。更名后的《孟姜女》还特意标明为“民俗学、民族学、文化史、社会史期刊”。考虑到1920年代,顾颉刚的孟姜女研究的重大影响和中大时期顾颉刚作为《民俗周刊》灵魂的巨擘身份,在一定意义上,“孟姜女”在学界几乎就是“民俗学”的别称。而将民俗学置于首位,并与民族学、文化史、社会史并列,既表明了编者对民俗学独立的学科定位与自信,也说明编者宏阔的多学科视野。因而,1936年就倡导“社会学的民俗学”的杨堃在12年后对《孟姜女》如此评价道:“在内容方面已将水准提高,由民俗的采集与记录,进而为比较的研究。每期篇幅虽说不多然所载论文皆出自专家,非同凡品。这在中国民俗学的建设运动中,确是颇可期待的一个刊物”。

  著有《发须爪》的江绍原是中国早期民俗学中的重要人物之一。除介绍了很多国外的研究与理论,因严谨、科学的追求、广博的视野和文献与田野材料并重,江绍原影响深远。与此不同,另一重要人物黄石,除了对妇女民俗、关公、百戏、传说等专项研究外,其在民俗学学科史上的意义更主要在于他最早明确主张采用“局内观察法”进行民间宗教研究。1934年,在刊载于《民间半月刊》第一卷十期的《怎样研究民间宗教》一文中,黄石写有下述文字:

  头一件是观察,第二件是访问。……首先你得看清楚这个社会的物质环境……,其次,要看明白当地社会的整个组织……有了这样的观察,还有最要紧的一着,是缜密的审察构成整个的文化的各部分,是怎样的互相连结。必如此然后莫是认识了一地方的文化。这是预备的工作。讲到宗教研究的本务,你要明白民间宗教的实在情形,就得跟着老百姓一道儿跑——跟民众一同去上庙,一同去烧香,一同去赶庙,一块儿参加迎神赛会。……我们有几件事要作,第一是观察,第二是体验,第三是访问,第四是谈话……站在一旁,用明敏的眼光,冷静的头脑,从头至尾观看一个宗教仪式或一种宗教活动的历程。……有时你非得亲自去体验,决不能领悟崇拜者的经验及其精神的状态,和内心的变化。……我不主张用问题表格,叫人家填写。……我所用的方法是当场与民众攀谈,只要你设问巧妙,不露痕迹,他们心里的秘奥,不愁不能探测出来。……访问与谈话不同……选定村长或深通世故的耆老作我们访问的对象。……访问也是要用自由访谈的形式。

  黄石不仅倡导此法,他经常克服诸多困难只身外出调查,然后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因此,对于这位“将社会学的方法领到民俗学路上的人”,李荣贞在其学位论文中的下述赞誉仍然有着情感上的合理性: “由黄先生倡导,民俗学运动才得深入民间,真正与民间生活发生了关系,以调查的资料为民俗学理论的根据,这样民俗学才走上了大道,成为社会学的民俗学。”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产经》 2012年第7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岳永逸]旁置、艰涩与悲壮的小步舞曲(上)──忧郁的民俗学札记之三
下一条: ·[岳永逸]竖筷插碗:消逝的、潜存的、应景的民俗──忧郁的民俗学札记之五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