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孙晓忠]改造说书人——1944年延安的乡村文化实践
  作者:孙晓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2-03 | 点击数:20193
 

  [1]丁玲:《民间艺人李卜》,1944年10月30日《解放日报》。

  [2]周扬在1943年12月《解放日报》发表《一位不识字的劳动诗人孙万福》,介绍劳动英雄孙万福和他的口头诗,艾青在1944年11月8日《解放日报》发表《汪庭和他的歌》,介绍木匠出身的汪庭和他的诗歌《老顽固》和《十绣金匾》,肖三、立波在1944年11月9日《解放日报》发表《练子嘴英雄拓老汉》,介绍快板和秧歌专家拓开科,这一时期《解放日报》有关发现这类民间艺人的报道特别多。另参见周扬、萧三、艾青编《民间艺术和艺人》一书,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1946年2月出版。

  [3]涌:《关于民间文艺》,《解放日报》1945年10月25日。

  [4]柯仲平:《民众剧团的成立及初期活动情况》,《柯仲平文集》第三卷282-290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5]丁玲:《民间艺人李卜》,《解放日报》1944年10月30日。

  [6]乃超:《发现李卜与戕害莎士比亚》,《解放日报》1945年7月11日。

  [7]乃超:《发现李卜与戕害莎士比亚》,《文艺杂志》1944年重庆出版。

  [8]胡孟祥:《韩起祥评传》66页,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出版。

  [9]贺敬之:《为人民艺术家立传》,胡孟祥整理,《农民日报》1988年1月30日。

  [10]柯仲平:《陕北改造说书》,《文艺报》1949年6期。

  [11]《山东通讯》,《文艺报》1949年2期

  [12]陈汝衡:《说书小史》92页,中华书局1936,另参见孙楷弟:《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发展与艺术上的特点》,《文艺报》1951年5月3期。

  [13]陈汝衡:《说书小史》37页,中华书局1936。

  [14]孟悦:《白毛女的启示》,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修订版),东方出版中心2003。

  [15]《文化下乡去的一个实际问题》,1938年8月20日《新中华报》。

  [16]《文艺报》1949年1卷5期立沙《谈花旦与丑的改造》提出了如何改造传统戏曲中花旦与丑的色情问题。

  [17]赵树理:《从曲艺中吸取养料》,《人民文学》1958年10期

  [18]1947年,边区又出现两种对新文艺发展不利的倾向:一是阶级斗争面前,新文艺没有用,部分文艺工作者被当作阶级异己解散回家了,文艺团体被打散,一是在胜利冲击下,全国胜利在望,根据地生活稳定,国民经济上升,似乎错认为不搞新文艺也能胜利,热衷于看旧戏,几乎是原封不动搬演(亚马:《关于晋绥边区文化、文艺运动的若干问题》,《山西革命根据地文艺运动回忆录》19页,北岳文艺1988)。郭瑞:《难忘的教诲》,《延安评剧改革创业史料》33页。

  [19]柯仲平:《生长着的民众剧团》,《柯仲平文集》3卷88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20]柯仲平:《陕甘宁边区民众娱乐改进会宣言》,1938年5月25日,延安《新中华报》。

  [21]安波:《由”鲁艺“的秧歌创作谈到秧歌的前途》,《解放日报》1944年3月12日。

  [22]张庚:《关于秧歌剧的三篇序》,原分别载1947年东北书店《秧歌剧选集》一、二、三集。

  [23]周扬:《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解放日报》1944年3月21日。

  [24]陕甘宁边区文教会艺术组《自乐班》,原载1944年12月《解放日报》。

  [25]张庚:《关于秧歌剧的三篇序》,原分别载1947年东北书店《秧歌剧选集》一、二、三集。

  [26]林山:《改造说书》,《解放日报》1945年8月5日。

  [27]《陕甘宁边区民众娱乐改进 会宣言》,《新中华报》1938年5月25日。

  [28]韦勒克、沃伦:《文学论》149页,台北志文出版社1985年2版。

  [29]丁玲:《民间艺人李卜》,《解放日报》1944年10月30日。

  [30]刘承宏:《编写新鼓词和改造旧艺人——鲁南通讯》,《文艺报》1949年1卷9期。

  [31]简朴:《艺苑花艳,源于甘泉》,《延安平剧改革创业史料》39页,平津出版社1989年2月。

  [32]陈汝衡:《说书史话》220页,作家出版社1958。

  [33]阿英:《弹词小说评考》5页,中华书局1937年2月版。

  [34]陈汝衡:《说书小史》50-51页,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

  [35]这九点是:一、姿质浓粹,光彩动人;二、举止闲雅,无尘俗态、三、心思聪慧,洞达事物之情状;四、语言辨利,字真句明;五、歌喉清和圆转,垒垒然如贯珠;六、分付顾盼,使人解悟;七、一唱一语,轻重疾徐中节合度,虽记诵娴熟,非如老僧之诵经;八、发明古人喜怒哀乐,忧悲愉快,言行功业/使观众者如在目前,谛听忘卷,惟恐不得闻;九、温故知新,关键辞藻,时出新奇,使人不能测度为之限量。孙楷弟:《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发展与艺术上的特点》,《文艺报》1951年5月3期。

  [36]胡孟祥:《韩起祥评传》245页,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

  [37]林山:《改造说书》,《解放日报》1945年8月5日。

  [38]马林诺斯基:《巫术、科学与宗教》83—87页,台北协志工业丛书,1989 年1月版。

  [39]柯仲平:《陕甘宁边区民众娱乐改进会宣言》,《新中华报》1938年5月25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制造国民》2012年06月17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林继富]七十年成果弥足珍贵
下一条: ·[吕微]告别浪漫主义:中国民俗学的现代转换
   相关链接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宋嘉琪]坚守本真和顺时而变: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双重选择·[曾榆净 梁莉莉]“看见”多重行动逻辑下的女性传承人
·[艾晶]优势视角下广西女性非遗传承人发展路径研究·[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
·[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卫才华 叶蕾]20世纪太行山曲艺宣传队的组织管理与文艺实践·[彭庆鸿]情礼交融:近代江南说书艺人“走码头”的社会交往 彭庆鸿
·[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
·[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
·[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