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记忆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历史记忆

[李铁晓]说唱版《清明上河图》:明代乐王陈铎和他的《滑稽余韵》
  作者:李铁晓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2-02 | 点击数:12694
 

  对准人性弱点

  批判行业丑态

  古代行业的详情,正统史书中鲜有记载。而在《滑稽余韵》中不仅描写了60多种手工业者和及其他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还写了米铺、衣帽铺、香烛铺、胭粉铺、油坊、柴炭行和绒线铺等30多种店铺的经营情况。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阶段,市场交换过程中难免有混乱与黑暗的一面。陈铎对于真善美的弘扬和对于假恶丑的批判是泾渭分明的。

  对于那些辛勤劳作、诚信交易的,陈铎以同情和肯定的态度加以称赞。例如他在《等称铺》中称赞说:“锤儿无捅移,杆儿要正直,星数儿须匀密。世人个个讨便宜,赖你成交易。均买平发,出入一例,好名儿从此起。轻重在眼里,权衡在手里,切不可差毫厘。”

  对于那些偷奸耍滑、蒙骗他人牟利的,陈铎则不留情面地加以痛斥。比如对于生药铺,虽是“助医人门面开张,杂类铺排,上品收藏。高价空青,值钱片脑,罕见牛黄”,却有人草菅人命,“等盘上不依斤两,纸色中那管炎凉。病至危亡,加倍还偿。以次充好,有药无方”。《鞭杖行》中,也有人“残病马加功喂急,蹶劣骡不住操习。漫天讨价钱,对面说盟誓,解过缰不认差失。两日三朝有退回,白着眼推张赖李”,同样可恨。

  在陈铎犀利的目光下,更多的行业丑态被揭露和批判,如《香蜡铺》“贱咸食椿椿都有,歪生药样样都收。行次情由,不可追求。本是杂货营生,虚耽香蜡名头”;《香铺》中竟如此弄虚作假,“龙涎沉脑共安息,伤本无多利。药品无方乱搭,要便宜,有香名色无香味。戗喉喷鼻,一团烟气,多半是榆皮”。

  至于《柴炭行》中,还有人“守行市随时不肯,躲奸滑漏税抽分,逢寒长价钱,遇缺无分论,欺侮杀冻饿穷民”。针对这样无视道德良心、一味牟利的丑恶行为,陈铎发出“但愿残冬暖似春,教那厮遭折本”的呐喊,道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从这一点来看,他并非一味冷眼旁观、游戏调侃,还是有着一定社会责任感的。

  陈铎的笔还对准了人性的弱点,将各种各样的人性丑一一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如《相面》者是“指鹿为马,随心判断,劈脸称夸。十人讲论荣枯话,九个全差。胡厮赖流星斗打,胡厮缠冷帐刮刷。闻着他名儿怕,生就的骨法,贫与富且由他。”《训蒙》则揭露不学无术者误人子弟,“抹朱涂墨几十年,野史歪文四五篇,诗云子曰千百遍。束修钱亲自选,细思量古圣前贤。劝学文都除去,清明诗全告免,必须将礼仪为先。”其卑鄙的目的、隐蔽的手段、伪善的嘴脸昭然若揭。

  在金、元、明、清的散曲作家中,全方位反映城市生活并且把锋芒直接地对准人性的,除了陈铎,再没有第二人。而《滑稽余韵》也被后人誉为“明代中叶的清明上河图”。

  真实反映

  经济和戏曲领域现状

  陈铎现存的散曲作品中,还有一些记录了当时经济和戏曲领域的现状,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如《代保》一篇中:“替贫人代笔,靠富寒求食。十分借了便抽一,满家儿欢喜。钱儿得了都花费,人儿走了遭连累,状儿告了要监追。那时节后悔。”由这首曲作,可以看出明中叶民间借贷的一些情形。此时已经出现了作为中介的“保人”,佣金为“十分抽一”,但要负起保证借贷人还贷的责任,这已是比较完善的借贷制关系。

  记录民间借贷关系的还有《瞽者放债》套数,反映了一个小市民尝试自己放债但不尽如人意的全过程。

  由《嘲南戏》和《嘲川戏》两篇套数则可以看到明中叶地方戏发展史和古代戏曲演员生活史的一些珍贵资料。《嘲南戏》中可以推知南戏的社会地位、擅演曲目、演员构成及生存境况等资料。“听的文人墨客应来漫,富民豪民跑来的疾”,说明当时的南戏虽然已受到富豪人家的肯定和喜欢,但还未赢得士大夫阶层的赞许和承认。

  犹如杜仁杰《庄稼人不识勾栏》为元杂剧的发展史提供了尤为珍贵的研究资料一样,陈铎的曲作同样为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真实风貌提供不容忽略的些许线索,值得引起重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新网-南京日报 2013年02月01日 15:3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
下一条: ·[陈金文]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
   相关链接
·张曦:《民族走廊与地域社会:羌族社会·文化的人类学思考》·[赵世瑜]历史民俗学
·通告║ “历史民俗学与社会史:理论与方法”跨学科国际论坛·[彭伟文]社会的民俗、历史民俗学与社会史
·“人神比邻:北平城的神性空间”的北大博雅讲坛在北京举行·一篇农谚 让你读懂二十四节气
·[许辉]历史民俗学视野下的汉唐风土记·[吴钩]宋:一个站在近代门槛上的王朝
·[徐美洁]拿什么来填地域差别的“坑”·[萧放]腊日与“报信儿的腊八粥”
·京津冀文化协同应从何处入手·[龙晓添]“历史”研究路径探讨
·董晓萍:北京作为学术之都所具备的条件·萧放:胜芳现象值得关注
·堕民切口:挖掘尘封在历史的记忆·第四届海峡两岸民间文化论坛暨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牡丹江召开
·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在牡丹江市成立·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在牡丹江市成立
·张勃:《唐代节日研究》·台湾大学公开课:中国传统生命礼俗 (网易公开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