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报告坚持民众本位,关注到在年度民俗发展中民众的民俗自觉,呈现了民众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的民俗创新,在当代民俗文化发展导向上,明确倡导“还俗于民”。北京师范大学刘铁梁教授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民俗在当前民族崛起中已日益成为显学,但同时也出现了割裂民俗整体、忽视民俗经验的不良倾向,这在根本上是因为学者的学术研究与社会导向脱离了民俗的民众本位,“还俗于民”才是正道。刘铁梁说,“还俗于民,就是要以大众为民俗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揭示民众在鲜活现实生活中的民俗创造,以及伴随创造而产生的经验记忆,明确丰富多彩的民俗创造其实包含自成一体的道理,而不能简单地一律看作‘落后’,然后一刀切地实施所谓‘保护’。民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产生的经验记忆,蕴含着丰富笃实的人生体验,以此人生体验的唤醒为前提,大众群体才能产生面向未来的创造力量。”
刘铁梁还以北京大兴沁水营村村民集资自建“村史博物馆”为例指出,民众主动保存自身经验记忆的实践其实已在各地大量出现,“民俗文化也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好,其实与老百姓深刻的身体经验有关,是和他们亲身经历密切结合的一种深刻的历史记忆。民众不可能失去对过去的记忆,实际上,是通过这样一种温馨的记忆,参与了当下社会的发展,体味着人间最美好的情感。”
国务院参事室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文亮关注到报告涉及的民俗旅游,他认为,所有旅游都是建立在不同文化群体相互调适基础上的文化行为,旅游中的文化调适可分为不同层次,而民俗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与交流则是深度沟通。李文亮说,在现代旅游发展中,大众旅游的兴起在业界引发了世界性难题,即持不同价值观、宗教信仰与生活方式的旅游人群,在跨地域旅游中如何实现多元文化传统的共存?现代旅游行为中伴随发生的产业冲动,如何做到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生态的尊重?这许多难题的解答,都需深入到民俗文化层面上才有可能获得解答。
李文亮认为,与旅游行为中其他层次的文化相比,民俗是典型的根性文化,是民俗大众在现实生活中约定俗成,在历史传承中的文化认同,因此,因现代旅游所产生的多元文化冲突,很难简单地用规训说教来消除,应当“还俗于民”,使不同文化群体以旅游的跨地缘相遇为契机,在约定俗成的解构与建构中实现交流融通,实现当代旅游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效益。(谌强)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3-02-02 05:26:00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