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一个社会学派的兴盛与潜行
  作者:记者 刘惠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1-09 | 点击数:8777
 

  王建民说,吴文藻一直试图更好地完善社会学、人类学理论,他做了很多引介梳理西方社会学、人类学理论的工作,邀请当时的社会学名家帕克、拉德克里夫-布朗等人来华讲学,以弥补前期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理论研究方面的不足。

  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方法论角度出发,英国1922年形成的社会功能学派被他认为”是社会人类学中最先进亦是现今学术界最有潜力的一个学派“。因为他着重于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

  人类学教授王铭铭说,吴文藻坚信,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等同于欧洲整体。社会学的发展,应该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来展开。所以他并不盲从欧洲一家一派的学说,而是致力于发展中国自己的社会学。

  1930年至1941年间,燕大的社会调查呈现出不同于此前的新面貌,数量达到50多篇,调查主题也越来越广泛,涵盖农村生活、风俗、宗教、犯罪、教育、经济、妇女儿童、宗族、疾病卫生等诸多方面。此外,吴文藻在1934年继任燕大系主任之后,不但大力推行导师制,而且在1936年至1937年间,利用出国考察的机会,与欧美多所大学联系,为有前途的燕大学生申请资助,联系导师,送他们出国深造。

  尽管王建民认为从严谨的学术角度讲,燕大社会学系应该还没有能够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学术流派,而是学派的雏形。但谢立中高度评价了燕大社会学派的意义:吴文藻等人后来形成的燕大社会学派在国外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曾被冠以”人类学的中国学派“之称。”这是我认为燕大社会学最大的贡献。“谢立中强调说,”更重要的是,燕大社会学派树立了一个样本,从此以后,许多中国的社会学家知道了该怎么样去做。“

  守节治学

  曾经北中国的地下抵抗中心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中国政府和教育机构纷纷内迁西南,燕大却选择留在沦陷区,此举一度令许多人颇为不解。已身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的费孝通特地致函燕大校长司徒雷登,认为这违背了中国政府关于阻止日本势力在中国生根的原则,日伪政权将利用此事鼓吹中日友好,从而葬送燕大美名。甚至美国政府也要求在华平民迅速撤离,否则后果自负。

  燕大也由于时局动乱,经费减缩而遭遇困难。吴文藻、张鸿钧、雷洁琼等名师相继离校,课程和在校生人数均大为缩减。但在中国教育机构悉数内迁,无力为沦陷区人民提供教育服务的情况下,沦陷区要么不接受教育,要么被迫进入日伪控制的学校,接受奴化教育。本来只有这种两难选择的沦陷区学子,因为燕京大学的坚守而有了新的选择。

  燕京大学的坚守,为沦陷区学子提供了正常教育的机会,选择燕大就意味着不与占领当局合作,意味着拒绝奴化教育。燕大为解放区和大后方培养、输送了大批战时急需的人才,也提供了很多战争物资,成为北中国的地下抵抗中心。

  但随着1941年美国对日宣战,燕大的”抵抗教育“戛然而止。当年的12月8日清晨,燕京大学睿楼地质课上,白发苍苍的教授刚刚把一张地图挂到黑板上,一阵刺耳的马达声划破了肃穆的校园气氛——日本宪兵驾着摩托车开进了校园。这出乎意料的场面,令同学们面面相觑。只有老教授镇定如初,继续授课,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直到讲完一个单元的内容才坦然对大家说:”同学们,再见了,多保重!“

  ”我至今还记得宣布燕大被封闭的那天夜晚,我从女生宿舍二楼的窗户向下看到:日本侵略者肩扛长枪,刺刀在月光下闪着逼人的寒光,趾高气扬地走过……“燕大41级新生郑俊秀后来回忆说,”当时我心中默默地想:总有一天我们会把日本侵略者赶出燕京、赶出中国!“

  ”当时燕大校长路致伟本人都被日本人抓到了监狱里。“王建民说。

  1942年,燕大在成都复校,尽管交通不便、生活艰苦,地区特点和战争环境也给社会学系学生实习活动带来困难,但成都燕大的四年在中国整个社会学的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费孝通在其1947年所著《中国社会学的成长》一文中说:”抗战把以前门禁森严的大学疏散到了后方的乡村里,把以前可以终日和普通人民毫无接触的学者送入了破庙和农舍里。书籍的丧失和外国杂志的断绝,使他们无法在图书馆里去消磨研究的精神,再加上国家危急,实际问题的严重,他们无法不正视现实,把他们多年熟习的理论,在现实的人民生活中去求证实和否定了。于是在抗战前几年已经被一部分社会学者提出的社区研究,在这场合中,成了战时中国社会学的共同风气了……“

  这一时期西南少数民族调查研究占据了重要地位,战时社会工作则对疾病卫生、儿童和劳工问题比较关注,在农村调查中还开始出现有关土改及新政权的新内容。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尽管这些调查在系统性及深度方面不及之前,但是一些学生在林耀华的指导下,研究诸如残废军人、精神病患者等社会群体或现象,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调适,丰富了燕大社会调查的理论背景,有其独特和可取之处。

  抗战胜利后,燕大在北平复校招生。1946年,成都燕大也迁回原址与北平燕大合并。1952年,随着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燕大并入北大,燕京大学的历史至此告终。而此前一年,燕大社会学系已经先于燕大被撤销。同时,民族学系和劳动学系建立。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法治周末 2012-10-23 22:15: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白中林]家的神圣与失落
下一条: ·[乔治忠]王国维“二重证据法”蕴义与影响的再审视
   相关链接
·[高鹏程]廖泰初的教育社会学·[刘晓春]人的历史比学科更长久
·[林海聪]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早期社会调查与社会服务实践·[施爱东]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共同体意识
·[刘冰倩]县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中集体记忆的建构·[康丽]公共危机时刻的学科实践与学者自觉
·[岳永逸]为了忘“缺”的记忆:社会学的民俗学·[施爱东]中国民俗学的学派、流派与门派
·[康丽]公共危机时刻的学科实践与学者自觉·[施爱东]中国民俗学的学派、流派与门派
·[岳永逸]Folklore和Folkways:中国现代民俗学演进的两种路径·[张亚辉 庄柳] 从乡土工业到园艺改革:论费孝通关于乡村振兴路径的探索
·[弗里德曼]论中国宗教的社会学研究·[张浩]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
·[吉国秀 李晓林]西塔的变迁:一个空间社会学的视角·[王玉冰]何乐益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
·[王新艳]公共空间与群体认同: 海神庙重建的社会学意义探讨·[赵旭东]费孝通的十个文化洞见
· [郁喆隽]“佛系”是对“单通道社会”的暧昧抵抗·周锦章:《传统·自我·实践:转型期传统民俗文化的变迁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