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王焰安]桃文化略论
  作者:王焰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2-06 | 点击数:16224
 
 
 
桃的医治功能和养生功能,经过希望现实生活无限期延长,即渴望成仙的人们的整合、消融,便作了某种虚幻的反映,敷衍出种种逸闻和传说,作为精神信仰世代传承。
首先,桃是仙人们的享有物。《汉武帝内传》载:“七月七日,西王母降命侍女,索桃果。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呈王母,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乃止。”据神话传说:玉皇大帝诞生于正月初九。王母在她后花园的瑶池边上,种了九棵蟠桃树,命每棵树上结子八个,总数为七十二个。每当玉皇大帝过生日时,王母娘娘就用这七十二个蟠桃为玉皇大帝举行一年一度的蟠桃会。玉皇大帝过七十二岁生日时,他的第七个女儿竟胆大妄为地偷了两个蟠桃。玉皇大帝怒不可遏,把她打下凡间。[19]仙人们是长生不老的。桃既是仙人们的享有物,其自然就被赋予了青春常在、生命长存的内涵,如民间流传的《伏羲和女娲的故事》言,“伏羲、女娲分吃子桃子,……他们两人都成了长生不老的人了。”[20]
其次,桃是凡人成仙的媒体,这是桃为仙人享有物观念的变化和发展,它有两种情形:一为食仙人之桃而成仙,《福建通志》载:“仙姑父大郎,居武平南岩,贷饼自给。吕纯阳见其有仙质,日过索饼啖,辄与。吕感,赠以一桃,云:‘食尽则成仙。’仙姑遂辟谷南岩。”《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卷二一九引《庆元县志》:“黄十公,下管黄人。宋时樵于仙桃山,见二叟对奕,取其余桃啖之,遂不知饥渴。叟语曰:‘此后勿食人间烟火物。’及归,已春秋三度矣,始知所遇者仙也。”二为食山野之桃而成仙。《白玉蟾集》:“宁都金精山系第三十五福地,汉初,张芒女丽英入山获二桃得道,长沙王吴芮聘焉。至洞中,见女乘紫云在半空,谓芮曰:‘吾为金星之精,降治此山。’言讫升天而去。”《幽明录》:“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路不得返。经十余日,粮尽,饥馁殆死。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崖环涧,永无登路。攀援藤葛,然后得上,各啖数桃而不饥。……既出,无复相识,问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这些记述,表面上看来虚幻神奇,其实它是人们对桃的医治功能和养生功能的夸张反映。
吃仙桃或山野之桃成仙的机遇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但渴望长寿的心理却是人人都有的。为了实现这一愿望,子孙们便在老人的寿诞之日,以桃相祝,称之寿桃。从古及今,所谓寿桃有三种形式:一为鲜桃,如孙膑为母祝寿时,“从怀中掏出一个鲜桃,双手捧着送到母亲面前说:‘今日告假回来,师傅送我一个桃孝敬母亲。’”[21]一为面桃,因季节性原因,人们用面粉做成寿桃,蒸熟后送给父母,为父母祝寿,如晋东南人无论早面还是午席,都必须吃蒸好的面桃。一为桃的模型,这亦是因季节性原因而致,无鲜桃只得以模型代之。祝寿主题中以桃为题材的吉祥图案即是对桃模型的变化和发展。如多福多寿——很多蝙蝠和桃的纹图。福寿双全——蝙蝠、桃和两枚古钱的纹图。蟠桃献寿——仙人持桃立于桃树下的纹图。贵寿无极——桂花和桃(或桃花)的纹图[22]。
由此,我们认为: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其图腾文化法则和植物特性的综合反映。即如李时珍所言:“按此诸说,则……桃之枝、叶、根、核、桃枭、桃橛,辟鬼祟产忤,盖有由来矣。”
 
附注:
[1]张振犁《中原古典神话流变初议》,《民间文学论坛》83年第4期。
[2]王大有《中华祖先拓荒美洲》。
[3]涂元济《夸父逐日考》,《民间文艺集刊》第六集。
[4][5][17]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第二十九卷。
[6]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略论》,《中国社会科学》88年第1期。
[7]何光岳《“夸父逐日”神话的历史学思考》,《民间文艺季刊》90年第3期。
[8]龚维英《原始崇拜纲要》,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9]刘春林《上安镇民俗拾趣》,《风俗通》创刊号。
[10]李晖《江淮民间男根崇拜》,《东南文化》(安徽文化专号)。
[11]参见《论衡·订鬼篇》、《风俗通》、蔡邕《独断》、《太平御览》引等。
[12]参见《天中记》、《补笔谈》等。
[13]李洲芳、袁震《太湖洞庭山岛民的住宅信仰习俗》,《民间文艺季刊》89年第4期。
[14] ]16]高国藩《敦煌古俗与民俗流变》,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5]刘中平、宋执昂《桃俗》,《民俗研究》89年第1期。
[18]罗漫《桃、桃花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19]陈蕃《天下何以“七十二”命题之多》,《知识窗》83年第5期。
[20]唐愍《伏羲和女娲的故事》,《民间文学》86年第1期。
[21]《送寿糕寿桃的来历》,《采风》85年第24期。
[22]乔继堂《中国吉祥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本文原载:《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秋之卷,总第2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晓岑]阿昌族的制铁技术及相关问题
下一条: ·南康“古文”吸收本土曲调 道出千年民俗往事
   相关链接
·[穆昭阳]寒婆传说中的地景呈现与文化意涵·[邹东子 甘德志]“不祥之地”还是“聚财宝盆”
·[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周逸敏 羌玲]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与当代使命
·[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周霖]昌都硕督人的狮子舞
·[周嘉]运河地名的历史制作·[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
·[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赵依铖]建构“民间”之声:塞西尔·夏普的民歌实践、文化政治及学术史的回响
·[赵思晗]符号与仪式的互动·[赵经纬]遗产话语下社区博物馆的功能建构及其空间实践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
·[张影 邬晓东]先秦两汉上巳祓禊习俗的文化变迁与美好愿景·[张群群 陈晶晶]文化遗产治理共同体的模型构建与实现路径
·[张洁]手艺人的共同体·[张佳慧]从礼器到生活工具:婚俗家具现代化转型中的文化基因转译与价值共生
·[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