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叶宏]凉山彝族的气象类“尔比”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作者:叶宏   摄影/图:叶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1-30 | 点击数:16925
 

 

在隆重的祭祖仪式“尼木措毕”中,凉山彝族表达了对于祖灵的崇拜以及对于天人和谐的理想生活的心理诉求。
生生不息的火塘伴随着凉山彝族古老文明世世代代的口头传承。
村子里的老人正在讲述山神与洪水的故事。彝族民间故事中有很多与灾害相关的族群记忆,
这些族群记忆与神话相结合,构成彝族人对于灾害的独特认知,并通过口传文化得以传承。
毕摩经书富含彝族人对于灾害的认知,记录了与物候相关的传统知识。
丰富的彝文典籍中,富含凉山彝族有关物候以及防灾减灾的地方性知识。

  核心提示:在对自然的不断适应中,凉山彝族对所处环境中的自然物象及气候变化经过长期观测,总结形成了很多有关气象、物候的地方性知识,并集中体现在气象类“尔比”(也叫“尔比尔吉”,有的译为“谚语”或“格言”,有的则译为“谚语诗”、“格言诗”、“哲理诗”等)中。气象类“尔比”中的地方性知识是凉山彝族生态文化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对于生境的适应、彝族人对于气候变化的认知和气象与生计的关系等地方性知识,承载着人与自然调和的宇宙哲学观和伦理道德观。灵活、恰当地运用和推广气象类“尔比”,将会对促进民族地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整体和谐发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挥积极的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2年11月2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颜水生]价值判断背景的口头传统与文学史学的结合
下一条: ·[黄晓娟]论口传文学的精神生态与审美语境
   相关链接
·[覃鹏]凉山彝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
·[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陶子煜]当局者观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安德明]反义谚语:一个探究中国谚语的新视角
·[巴德玛拉]蒙—哈民间文学中的狼形象研究·[安德明]反义谚语:一个探究中国谚语的新视角
·[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张艺]汉语谚语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张译匀]龙木耳村彝族石头传说调查手记
·[巴莫曲布嫫]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朱熹晨]功能主义视阈下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崔若男]明恩溥与中国谚语俗语研究
·[王菊]由史俗到经述: 彝族毕摩经籍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王蔚]浅议彝族“灰姑娘型”故事母题特征
·[唐钱华]主位、错位与归位:乡村文化振兴中政府移风易俗角色的新思考·[贾国立]红河彝族尼苏人叫魂仪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