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启蒙蕃社著先鞭之士”:沈光文在台湾的传奇人生
  作者:叶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1-30 | 点击数:7558
 

  攻坚克难事教育 “沈子”美名留台湾

  自1624年被荷兰侵占后,台湾的汉语文几乎全被荷兰文所替代。清高又愚忠的沈光文能忍受外来侵略者的迫害、郑经的嫌忌,也能抑制自己“一臣不二主”的心态折磨,却万万不能忍受中华民族文化被摧残。哪怕他频频搬迁住地、无米下锅,仍必就地设馆,以汉语文教育当地汉族和台湾少数民族。

  在目加溜湾居住的这段时间,虽然生活十分艰苦,倒还有个较为平静的生活条件,这使得他有机会为奠定台湾的教育、文学、方志等事业作出开拓性的贡献。在此期间,他招收生徒,教授汉字,讲授国学,同时兼行医术,治病救人。直至1681年,郑经去世,郑氏家族才对沈光文复礼如故。沈光文的日子又好过了。

  沈光文长期孜孜不倦的教学,激发了台湾同胞的爱国心,中国文字渐渐在台湾推广和普及起来。人们说,郑成功能驱荷获胜,“实有赖沈公十载教化之功也”。由此,沈光文被称为“启蒙蕃社著先鞭之士”。1684年,诸罗县(今台南附近)第一任清朝知县季麟光评估沈光文在台湾教育上的功绩时说:“台湾无文也,斯庵来而始有文矣。”现今台湾学者认为“台湾之教育,实始自沈公教学蕃社始继荷人而教以汉字也”。

  1683年,清兵入台,台湾被划归福建,而闽浙总督姚启圣和沈光文是旧交好友。听说沈光文依然健在,姚启圣不但致信问候,还邀他出山入仕,但一生抗清愚忠的沈光文拒绝了姚启圣的邀请。对此,姚启圣并不介意,他知道年老的沈光文归乡心切,就答应派人送他回鄞州安度晚年。孰知此约还未来得及践行,姚启圣突然因病而逝。沈光文痛心万分,所幸的是,时任诸罗知县的季麟光崇文尊老,对沈光文非常尊敬,不但按期拨给钱粮,而且每10天看望他一次,这使晚年的沈光文有了优裕的生活条件。

  沈光文曾和从大陆赴台的诗人韩文琦、赵行知、华裘、王际慧等人组建了当地最早的诗社——东宁社,相互切磋、互相唱和,以抒情言志,并将诗作编为《福台新咏》。现代台湾学者认为“台湾之文献,始于沈公之《台湾舆地图考》”;沈光文撰写的另一台湾首见的史地篇——《台湾赋》,被誉为“台湾之赋,始于沈公之《台湾赋》”,这也成为后人作台湾赋的蓝本。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77岁的沈光文于诸罗逝世,葬于善化里东堡。在台湾这36年的日日夜夜,沈光文虽过得辛苦,但他为开发宝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台南市庆安宫的文庙里,祭祀的是孔子、孟子、朱子(朱熹)和沈子(光文)。台湾人民把他与孔子齐名,称他为台湾的孔子;在台南市延平郡王(郑成功)祠西厅也立有他的神位,这些足见他在台湾人民心中的地位。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2-11-3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保禄·维亚尔:种瓜得豆的“撒尼通”
下一条: ·[叶涛]深切缅怀任东权先生
   相关链接
·[高佩英]中华虎文化在台湾地区的传承与发展·[李干]台湾泛文面族群文面文化复兴现象析论
·[李干]台湾泛文面族群的 “出草”习俗之动因与UTUX观念的关联性初步考察·[林孟蓉]台湾彰化福海宫风水传奇与签谱探析
·[边泽星]台湾地区高雄美浓油纸伞工艺考·[林全洲]《台湾风物》之一页沧桑
·[林孟蓉]北台湾妈祖庙「中元普渡」民俗与仪式·[黄秋菊]台湾六堆韩愈信仰与地方小区营造
·陈春声:《信仰与秩序:明清粤东与台湾民间神明崇拜研究》·[董建辉 何茂旭]台湾高山族“出草”习俗及其成因探析
·[周雪香]民间信仰与移民社会:以台湾的闽粤客家移民为例·浙江三大非遗项目首次共赴台湾巡演
·[李天赐]台湾少数民族神话中“人变动物”故事阐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分布大地图
·[罗强强]认同·迷失·重构——台湾穆斯林文化认同的思考·[戴国煇]爆竹与中国人
·[周翔]台湾原住民盘瓠神话类型与来源研究·[杨金源]台湾头城抢孤习俗的再现与文化再生产
·何彬:民俗地图的理论结构与技术操作·民俗地图催生研究新增长点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