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问题是,这个与人为害的鲤鱼精怎么可以成为鱼篮观音菩萨,我们认为,应从明代当时的社会思潮中去寻找答案。首先,明代禅宗再次兴起,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要特点之一。禅宗是中国佛教的特产,他一方面尽可能地扩大成佛的范围,主张一切众性皆有佛性,人人可以成佛;另一方面,他又尽可能地缩短成佛的时间,鼓吹只要心诚,只要用功,便可以即身成佛,甚至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样,称道成佛不再讲究根器,佛国的门槛也不再高不可攀。其次,明中叶以后王守仁从禅宗“心即是佛”的义理出发以“心即是理”为理论基石,提出了“致良知”的观点,并强调良知人人都有,圣愚皆同。他说:“圣人气象何由认得?自己良知原如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22]也就是说,人人可以为圣贤,个个可以成菩萨。在这种社会思潮下,鲤鱼精也就可以成为观音菩萨了。
这个观音收服鱼精的故事在后来的西吴高腔、松阳高腔、柳子戏、庐剧、婺剧等地方戏中都有演出。上个世纪50年代,随着戏改的大浪,有了此剧的改编本,如《追鱼》、《碧波仙子》、《真假牡丹》、《鲤仙闹洞房》等,改变了原剧的旨趣。如越剧的《追鱼》由《书馆》、《观灯》、《分别》等三场组成,此剧把金家写成了嫌贫爱富的人物,把鱼精塑造成一个痴心追求爱情,宁愿舍弃天堂,甘愿留在人间的多情仙子,而观音则成了成就这对有情人的红娘。在《分别》场中,当鱼精被天兵追得走投无路自知难逃时,只想“水遁”了。这时观音特来搭救,并给鱼精指出两条出路:
(观音白)且慢,鲤鱼精,你不用惊慌,吾乃特来搭救于你。(鱼白)多谢娘娘。(观音白)但不知你要大隐还是小隐。(鱼白)大隐怎的?小隐何来?(观音白)大隐拨鱼鳞三片,打入凡间受苦,小隐随吾归南海修炼,五百年后,得道成仙。[23]
在此,把两个不同时期的观音收精的场面作些比较,就可以看出不同的时代特色:明代传奇中的观音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灵,同时又是与道、儒合一的神灵,她受命于玉皇,而不是佛祖,这是明代观音信仰中土化,世俗化的体现。《追鱼》中的观音却和蔼可亲,她不仅仅只是解决鱼精的一时之困,而且还设身处地,为鱼精着想,让她有着实现自己追求幸福与自由生活理想的机会。在观音看来,若能脱去仙气,过上人间的平凡生活,即使是去人间受苦,那也是“大隐于市”般的真正解脱,而那久经修炼,得道成仙的神仙日子,只不过是“小隐于林”式的暂时逃避,体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向往。而鱼精也是选择了拨鳞的痛苦,与张生生死同命,这既表现了他们生死无畏,甘苦不渝的纯真爱情,更体现了鱼精对平凡人间生活的渴望。较之明代的传奇,无论是剧中的神灵还是精怪,都多了几分平凡的人性,少了些许神秘的仙气。
总的说来,鱼篮观音的不同传说故事及其所塑造出来的不同形象,是鱼篮观音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华夏民族对观音文化的吸收与改造。鱼篮观音的产生,从延州妇人的“纵欲”到马郎妇的“守贞”,反映出本土儒家文化对佛教中关于“妓女即是菩萨”价值转换理论的改变,从娼妓到菩萨的鱼篮观音,是中土文化的一个创造。并且,随着鱼篮观音信仰的广泛传播又衍生了不同的传说,使鱼篮观音渐渐的褪去宗教的色彩,更加合乎我国民间信仰的特征了。
参考文献:
[1]张总.说不尽的观世音[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2][唐]牛僧儒,李复言.程毅中点校玄怪录·续玄怪录[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宋]叶廷圭.海录碎事李之亮点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南宋]志磐.佛祖统记卷四十一[M].大正藏第四十九卷,380.
[5][明]宋濂.宋学士文集卷五一[M].万有文库本,881.
[6][7][明]梅鼎祚. 青泥莲花记卷一·记禅二[M].田璞,查红德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8]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第八[M].大正藏卷十四,550.
[9][宋]延寿.宗镜录卷二一[M].续修四库全书,1283.
[10]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七[M].大正藏第九卷,716.
[11]大圣欢喜双身大自在天毘那夜迦王归依念诵供养法[M].大正藏第二十一卷,303.
[12][荷兰]高罗佩 秘戏图考[M].杨权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13]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4]Ohnuma,Reiko.Dehadana: The"Gift of the Body"in Indian Buddhist Narrative Literature[A]. Ph. D. diss.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97.210.于君方.鱼篮提向风前卖与谁[C].释自街俆译.香光庄严六十一期.
[15]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第三十八之一[M].大正藏第十一册,597.
[16][唐]僧详.法华传记卷九[M].大正藏第五十一册,90.
[17][清]俞正燮.癸巳论稿卷十五·观世音菩萨传略跋[M].涂小马等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515.
[18][明]吴承恩.西游记[M].李卓吾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9]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1511.
[20]祁彪佳.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六册)·远山堂曲品[M].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
[21]观音鱼篮记第二十八出[A].古本戏曲丛刊二集影印本[C].
[22][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传习录中[A].启问道通书[C].四部丛刊本.
[23]越剧戏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62.
(本文原载《江西社会科学》200510)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