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杨帆]谈客家山歌的民系特色
  作者:杨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1-01 | 点击数:9198
 

 

内容提要:本文从五个方面即客家山歌的产生;客家山歌的种类;客家山歌的主题;客家山歌的内容;客家山歌的语言,阐述了纯美、朴素的客家山歌与中原古风一脉相承,并忠实记录了客家人的劳动、生活与理想。
关键词:客家山歌;特色 

南方丰富多姿的山区地貌培育的聪明勤劳、朴质善良的客家人以独有的秉性、独特的客家语言,创造了客家山歌。早在唐代,客家山歌就已盛行,并有赛歌的风俗。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客家山歌具有独特的、鲜明的通俗性和流传性。题材多样,表现形式活泼、淳朴、自然、真实,乡土气息格外浓厚,尤其是结构短小,韵味和谐,琅琅上口,好记易歌,流传方便,因此群众基础十分扎实,可谓“处处有山歌,人人唱山歌”。其山歌有深沉的情思,大胆的披露,热烈的追求,美好的向往。这一切都以劳动者的本色相见,毫无虚饰和矫情。直接吟唱劳动人民社会生活与个人情感、遭遇。客家山歌是中国南方艺术宝库中一颗闪亮的珍珠。浓烈的泥土气息,鲜明的山区色彩和娴熟的比兴手段,构成了它突出的艺术特色。
 
一、客家山歌的产生
 
任何一种艺术的产生都有其社会背景和历史渊源。由于客家人终日在田野山岭之间作业,且男女俱出,没有“男子事于外,女子事于内”的严格差别。男女共同劳动是客家山歌产生的现实基础。
1.客家人多分布在华东南各省山区,日常与山多有联系,而且客家风俗是妇女与男子同样担任着山间的各种劳作。由于山歌有音韵,更能表达情意,所以劳动中男女用来互诉衷曲。
2.压抑的感情不能在山区劳作辛苦中获得渲泄。一旦歇息山野,则心花怒放,而唱山歌恰好能表达这份感情。
3.客家旧时没有其他的民众娱乐,而山歌正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所以一般男女对它都有共同的喜好。
4.客家旧礼教森严,平时男女保持严格的界限,山间田野劳动中他们有了交往,唱起山歌表达心境。
5.客家文化具有中原儒学文化—南方山地文化—全球四海文化的底蕴,创作山歌有丰厚的基础。
 
二、客家山歌的种类
 
1.客家山歌的曲调。
各地客家山歌曲调不同,即使是同一地区也会因不同歌手演唱而有差异。客家山歌有100多种腔调,都是曲调高亢、嘹亮、抒情、悠扬,十分动听。常见的腔调变化,大致有下面几种:
①“山歌号子”。这种曲调多采用“哟呵哈”等衬词,只有一个长乐句,在高音区相邻两三个音之间进行,散板,节奏自由,用假声唱,声音高亢。
②“正板山歌”。此曲调也称四句板山歌。由4个乐句组成,结构工整对称,是客家山歌中流传最普遍的一种曲式。
③“四句八节山歌”这种山歌4句歌词,8个乐句称八节。也就是把1句歌词分作两个乐句来唱,词中夹以较多的衬词。其曲调是在正板山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④“快板山歌”又叫急板山歌。歌词无衬词,曲调无拖腔。它是用正板山歌的曲调,紧缩节奏,将速度加快来演唱。
⑤“叠板山歌”亦称叠字山歌。歌词中插上较多的叠字叠句,有时多达数10字。其曲调的开头与结尾,基本上保留正板山歌的特点,中间则由于采用叠字叠句而扩充了曲调,演唱时近似数板。
⑥“五句板山歌”其歌词为7字5句,曲调是正板山歌的扩充。另外,客家山歌从唱腔来说多为羽调式和徵调式,一般多采用四声羽调式。
2.从客家山歌的内容和性质。
大致可分为下列三种:
①属于自我陶醉或发泄的,唱时未必有对象,可以一人独唱。
②属于男女间调情的山歌,这是客家山歌的主要部分。
③属于戏谑性的歌谣,即男女之一方戏谑性的向对方唱山歌,如对方有反应,则互相以山歌调讽,如无反应,可知她(他)是一个老实可欺或不会唱山歌的人,歌者便可放任调侃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钟俊昆]客家山歌与彝族诗歌的特质比较
下一条: ·[周秋良 康保成]娼妓·渔妇·观音菩萨
   相关链接
·[赵磊]明代教化制度下的女性形象与写实特色·[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
·[黄子倩]曹学佺《蜀中广记》所载蜀地宴会特色及其成因研究·[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周逸敏]常州庙会和节场的特色与新时期发展
·[吕慧敏 彭尔爱]中西合璧、古今辉映·[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
·[周全明]乡村特色“美丽产业”发展与扶贫脱困融合路径研究·[王渭清]"非遗"保护视野中的宝鸡民间歌谣
·《王者荣耀》特色主题展现身秭归峡谷内外共度端午节·[兰洁怡]浅谈南宁白话童谣的语言特色、思想内涵与保护传承
·[李子贤]韩国济州岛传承的活形态神话|·[张晨霞]帝尧传说:颇具特色的地方叙事
·[张建芳]贵州仡佬族传统村落沈家坝调查报告·[史耀增]浅谈合阳面花的艺术特色与现状
·[陶立璠]风俗志、风俗史与中国特色民俗学的构建·北京春节元宵节文化活动突出非遗特色和冬奥主题
·[李泽鑫]初访喀左——蒙古族特色民居·[李子贤]韩国济州岛传承的活形态神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