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地方志的用法:通过地方志民俗资料可以进行怎样的北京民俗研究
1、北京民俗史研究
钟敬文先生曾经站在民俗学学科构建的高度对何为民俗史研究进行了说明,认为民俗史是民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综合或者单项的民俗事象的历史的探究与叙述,包括通时的或断代的事象的探究与叙述。”[15]近来萧放教授撰文进行了重申,并认为:“民俗史研究侧重从文献资料中抽绎出民俗事象的传承变迁脉络,并对特定时期的民俗情形作总体的综合的研究与分析,指出民俗传承变化的历史特点。”[16]在笔者看来,民俗史研究既要发现并呈现“综合或者单项的民俗事象”的发展变迁脉络,还要对这一脉络的形成原因加以分析和解释。北京民俗史研究是将民俗史的研究落实在具体的区域内来进行,因此,对于民俗学而言,这仅是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北京旧编地方志中民俗资料较为系统、翔实、可靠以及时间脉络比较清晰的特点,为开展民俗史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编修的地方志中同一类民俗记述的比较,有望获得其传承变迁的主要线索。笔者曾在《〈宛署杂记〉中的岁时民俗记述研究》一文中将《析津志》(成书于元末)中的岁时节日记述与《宛署杂记》(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中的岁时节日记述加以比较,以寻求岁时节日在元明之间的传承与新变,发现:一方面,“从元到明,北京居民的年度社会生活节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节日生活的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呈现出一定的时代性;另一方面,“元明时期的北京居民还共享着许多节日和节俗,这些节日和节俗绝大多数在元代以前即已出现,如元旦、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十月一、腊八、除夕及其诸多习俗等;一些则是元代新生而在明代得以传承的,如正月十九白云观耍燕九。这显示出节日超越民族性的巨大能量,不同民族的人完全可以在同一个节日或同一种节俗里找到共同的兴趣点。当人们通过对某种节俗的实践满足了自身的追求,尤其是精神追求时,倒不特别在意它的发明者的身份。朝代的更替,哪怕是在不同民族之间的更替,并未导致岁时民俗传统的中断,或者在另一种意义上说,岁时民俗传统的延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王朝易代所造成的断裂”。[17]
在进行北京民俗史研究时,既要关注那些代代相承的民俗事象,也要重视那些传承了多年后又消失的民俗事象,因为为什么在传承多年之后消失本身就是饶有趣味的民俗学话题。
2、北京民俗形态研究
民俗形态研究是北京民俗研究的重要内容,一些地方志对民俗事象的记述注重程式和细节,这对于探讨民俗事象的内部构造和功能指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以民国十七年《房山县志》为例。该志书对婚礼习俗有十分系统详细的记述,从中可以总结出房山一带在1920年代婚礼的程式大约包括如下内容:
(1)过小帖(即媒人将写有女方年庚的纸送于男方家);
(2)合婚(即男家请人按女生年、月、日、时,察其是否与男命相合);
(3)过大贴(若合婚吉利,男女双方均书写红笺,请媒人交换。此时男方还要给女方若干财礼,如钱、布帛、首饰之类);
(4)通书、过礼(男家定日迎娶,写大柬一份,求媒人传达女家,同时备猪羊等礼若干份,随通书送至女家);
(5)押嫁妆(女家于娶前一日或同日,备衣物若干,令人抬至男家,陈设于洞房。抬送嫁妆时,女家请媒人或他人同路押随);
(6)亲迎(亲迎程序繁多,主要包括①新郎家备彩轿,鼓吹,“旗锣伞扇纷纭,喧闹街市”;②谢亲,即新郎到新娘家后,“至天地前拜见亲长”;③拜天地;④入洞房;⑤挑盖头;⑥坐帐,坐帐时“饮交杯盏,食子孙饺子”、长寿面。这天,男女家要“设席”,即备筵以谢亲朋好友,因“婚家设席请客,所费甚巨,亲戚邻里各备钱若干以补助之”,叫做“分子”);
(7)受礼、会亲(迎娶次日,凡亲长至,男女交拜,叫做受礼。新娘家亲友四人或八人至门,叫做会亲);
(8)拜祖(迎娶第三日,有祠堂者拜祠,无祠堂者拜墓);
(9)回门(迎娶第四日或八日、十二日,新郎与新娘至新娘家拜识亲长);
(10)作单、双九(至迎娶九日、十八日,新娘家来人);
(11)住对月(迎娶一月,女家接女回家,住若干日)。
这11项程式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亲迎前的准备阶段、亲迎(结婚典礼)阶段以及亲迎后阶段。婚礼的程式之多、内容之复杂充分反映出传统社会对缔结婚姻关系的高度重视,也揭示了婚礼的诸多功能:(1)这是一种相当智慧的安排:在我国传统社会,结婚从来不是新郎新娘两个人的事情,而是合两姓之好,牵涉到两个家庭乃至两个家族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从纳采到亲迎往往要持续很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男女家庭双方可以不断互动,加强了解,为正式建立和谐的婚姻关系积极做着准备;与此同时,他们也可以通过不断的交往沟通发现问题从而中止尚未最终缔结的婚姻关系。(2)婚礼对传统社会从夫居(男婚女嫁)模式中利益受损的女方家庭给予了富有人情味的经济补偿,这主要是通过亲迎前诸多仪式中礼物由男方家向女方家的单向流动加以实现的。(3)亲迎时的设席和亲戚邻里的随“分子”,揭示了婚礼还具有建立和维护更广泛的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的功能。(4)亲迎仪式中的诸多环节,标志着和宣布着男女的正式结合。(5)对于从夫居的女子来说,结婚不仅意味着社会角色的种种变化,还意味着她将进入一种全新的环境,亲迎前的准备仪式,尤其是亲迎后较多富有人情味的仪式,为新娘尽快解除新婚的不适、适应新的社会角色、融入新的家庭起了特定的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