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民俗专家称重阳最初不吉祥 为敬老应给年轻人假期
  作者:记者 张中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0-23 | 点击数:3803
 

 

中新网北京10月23日电 (记者 张中江)10月23日是农历九月初九,传统的重阳节,也称老人节。民俗专家萧放表示,重阳节原本是需要避走高山、不吉祥的日子,曹魏之后才逐渐转为祈福、延寿的节日。重阳敬老很有传统,应该给年轻人假期陪伴老人。
 
重阳节源于古代“避忌”观念 不离居所或有灾难
 
重阳节是在农历九月九日,双九相重,所以称“重九”。古时重阳节的习俗较多,主要有登高游玩、赏菊饮酒、插茱萸、吃重阳糕等。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民俗学者萧放介绍说,重阳节最早起源于古代“避忌”的观念。据传说,那一天要是不离开住的地方去山上的话,可能就会遇到灾害。有人避走山上之后,回到家中发现牲畜都死了,相当于代自己“受过”。所以后来形成传统:重阳一定要登高。离开固定住所,到高山上去回避一下。
另有说法是,中国的节日是基本是上、下半年对照的。按照阴阳的说法,上半年是阳性,下半年是阴性。 “九月九”和“三月三”是对应的。“三月三”踏青,“九月九”则是“辞青”的时候,是告别温暖时节的日子,通过踏青、登高等行动体现仪式感。
 
重阳敬老早有传统 专家呼吁给年轻人假期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萧放说,重阳敬老的源头要早很多。“九九”本来是阳数之极,是个不好的日子。但重阳节的意义在汉魏时期转变了。
那个时候正值战乱时期,人对生命的祈求成为非常现实的问题。曹魏时期的曹植曾写过一首诗。其中写到“九九”,谐音为长久的久,这个节日后来就转变为可以祈福、延寿、避灾的好日子,祈求生命长久和老人产生了关系。后来历代都有重阳敬老的习俗,明清时期还有“九老会”。
萧放表示,重阳被定为老人节,标志着这个节日的重点被调整到社会方面。节日以前有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因素,最开始是和自然协调,后来则是和社会相协调。而且老年人问题是目前最现实的问题,他们需要社会的关心。
所以,既然有这样一个传统节日和形式,又有现实问题,把这个传统节日作为老人节是非常合适的。这体现了对老人的关怀。
他认为,政府和社会、媒体都应该关注老年人,用不同形式表达尊老敬老。一方面是慰问、救济、慈善,另一方面是对老人事迹的表彰。要对老人的价值给予肯定,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敬老。清朝乾隆时期曾经搞过“千叟宴”,现在民政部门也可以效仿这种形式,选一些老人代表,为社会作出示范。
他还强调,重阳节要给年轻人假期,让他们有时间去看父母。或者也可以不放假,但请假不扣钱,把亲人团聚作为一个正当理由看待。此外,这一天,也可以倡导旅馆、餐馆对老人给予一定优惠,鼓励大家团聚。
 
学者提出将重阳节设为“中华父亲节”
 
近年来,由西方传入的母亲节、父亲节等观念逐渐被中国年轻人所接受。一些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则表示,事实上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也有类似的。
著名学者李汉秋就呼吁,将重阳节定为“中华父亲节”。对这种提法,萧放表示认同。
他说,中国的传统节日里都有孝道的成分,但为什么不讲“父亲节”、“母亲节”?是因为当时更讲究家族和祖先,不太突出个人。但到了今天的社会,很多人与家族成员的关系不那么亲密了,对父母则有最直接的亲情感受。所以在重阳这一天,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孝道,当然是可以的。
 
新旧“二十四孝”的演变:现代社会如何可称“孝”
 
在重阳节到来之前,媒体人王学武推出了一本名叫《亲疼》的书。这是他记录父母生前点点滴滴的博文汇总,篇篇朴实无华,却又感人至深。
在该书的座谈会上,与会者在被王学武感动同时,也纷纷感慨,当下社会缺乏亲情和孝道。
在更早之前的今年8月,由全国老龄办等发布“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号召现代人经常回家,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等。该标准一经出炉,便引发社会的热议。
从传统 “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儿”等令今人难以接受的典型,到今天“常回家、打打电话”的变化,尽孝是否变得更困难,标准为何看起来如此之“低”?
对此,萧放认为,在以前的家族社会,孝道,是从法律到民俗习惯都全面维护的。儿子打老子就是大逆不道。而今现代社会缺乏孝道,则是一个现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疏远,防备心很强。
现代人对家庭的感情淡薄,其中原因有很多。很多人因为忙碌或者生存困难,或其他文化的影响,相对淡薄一些。其实也不是不想尽孝,只是有时候确实是没时间。
萧放说,人在一个家庭里成长,受到呵护,应该有感恩回报的意识。他对未来社会风气的转变有信心。因为,毕竟还有那么多人认识到亲情、伦理价值、道德,这些社会正向的东西。假以时日,社会对孝道的重视,还是能够恢复过来的。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梁凤英]纳顿节:土族人的“大好”节庆
下一条: ·[张勃]蛇年话蛇
   相关链接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郑云云 张年宽]重阳节向老人节演变考
·[乔楠]《金枝》视角下的“重阳节与数字崇拜”·[纪军]上蔡重阳节调查报告
·[黄晔]试论重阳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陈鹏程]明清小说中重阳节描写的民俗文化史价值及其文学功能
·[郭佳]九月九日重阳节探源·[刘晓峰]重阳节在日本
·“我们的节日﹒重阳——中国乡规民约、家风家训研讨会”征稿通知·[张勃]再次命名与传统节日的现代转换
·杨琳:《重阳》(“节日中国”书系)·百名学者齐聚湖北探讨孝道文化
·民俗专家萧放:清明又称踏青节 宋代放假七天·华东师大学子欢乐体验重阳节传统习俗
·央视《新闻1+1》:《我的假期,谁做主?!》·北京学讲堂系列讲座第19讲预告
·[熊建]老子的重阳节·重阳节的传说
·重阳节:登高、赏菊、插茱萸成为主题·延长春节假期果真“一石三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