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发掘利用既有的民俗文化优势“创造性交流”。与中国地域文化发达相应,中国传统年节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随地区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特色,从而构成交流、使用的基础。为创造性交流,首先要明确自己已有的文化优势所在,其次是如何进行文化宣传和交流,最后是文化商品载体的制作。“优势——宣传——制作”构成假日经济的文化消费网络。显而易见,这一点正成为各大区域假日经济活跃发展的主流特色:北国冰雪文化和天涯海角的热带风情,东部海天一色和西部沙海草场,无不吸引着广大消费者,从而构成假日经济活跃动人的消费景观。
二、假日经济中的消费民俗心理引导
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及不同的社会成员中,商业及其消费行为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从传统年节文化所蕴涵的心理倾向看,中国人的消费民俗心理具有如下几个值得注意的方面。
1)情感的喜庆性。在喜庆的气氛中消费,是假日经济的突出特点。喜庆的气氛常常充满暗示性地支配人们改变日常消费习惯,使他们比平时更为慷慨地消费。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的喜庆气氛具有家庭伦理色彩,即在节日期间,更愿意将他人当成自己的家庭成员一样看待,从而决定在此期间的消费具有小群体性——欢乐与伦理群体共享。
2)休闲的游戏性。传统的休闲方式大多如玩牌、麻将或垂钓一样,属于静态/封闭型,动态/户外型的活动也常以玩龙灯等观赏性形式为主。这样的休闲娱乐方式一向适应爱静的中国人的本性。随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参与式、动感十足的休闲方式大量进入假日空间,并成为年轻一代所宠爱的节日休闲形式。对于传统静态、封闭、观赏性的休闲方式,我们当然不能一概以生产方式决定娱乐方式的简单判断来一笔扼杀之,而应看到其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传统,即一种大度、宽容、乐观、幽默和与人为善的游戏精神始终潜隐其间,这种民族精神文化和蕴藏在西方人攀岩、狩猎、航海、滑雪等冒险性休闲方式中的文化精神是大不相同的。
3)购物的游历性。节日消费往往是一种全民性的消费民俗活动,在节日期间,人们就是希望节日消费能够高于日常的生活水平,要求吃得比较丰富,穿得整洁、美观、新颖,对住所也要装饰一新,还希望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精神享受。游历是购物旅行的变形,游历的过程也常是土特产品的购买消费过程,假日游历线路与民俗风物分布格局成正比。
4)保健的陶冶性。清明放风筝、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处、“三月三,地菜子煮鸡蛋”“六月六,水鱼羊肉”等一系列民俗消费活动向我们表明,养身文化是节日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身文化包括人体健康的消费风俗、心灵情操的陶冶方式、人生哲学的反省功夫,它建立在新鲜的空气、新鲜的食物、新鲜的环境中,是一种以更新身心的循环模式而获得与天地万物相一致的宇宙哲学观念实践。
如何将假日经济中潜藏的消费民俗文化特征有机地融入假日经济的消费活动中,使欢度假日的人们能够从自身的经济消费活动中更明显地感受到民俗文化的消费?广西、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已在这些方面有了大量成功的实例,像壮族的“三月三”歌圩、傣族的“泼水节”等。从消费民俗心理对发展经济的实用原则出发,使假日经济消费带有民俗色彩的功能性,可考虑如下几点:
1)复制型民俗消费。这是指如春节、中秋节一样对于人们具有支配性行为影响的民俗习惯。在这样的节日中,团圆饭必吃、月饼必买。这样的民俗消费是循环的,物质载体可能有一定程度的丰富更新,但仪式本质没有差异,产品供应商们惟一要做的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假日消费欲求。
2)渗透型民俗消费。这是一种意识性的消费习惯。比如中国“龙”的神话十分丰富,但并没有一种专门的龙节或特定仪式,它只是潜在地支配着人们寻求某种意义的满足。因此,渗透性民俗消费是一种需要加强对人们民族精神内部特征灌输或回忆的消费方式,凡是那些能够符合民族精神气质的消费产品,都能够在广泛的场合被消费。如APPC会议上各国首脑穿着的传统唐装服饰,因其渗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容而很快成为流行服饰的新宠。
3)符号型民俗消费。美有世界性的共同模式,也有民俗性的地域标准。民俗性的美学标准常常具有一种原始的、质朴的、乡土的气息,这种气息经过现代工艺的精细处理,是能够符号化地代表该地的人民精神风貌的,从而符号型消费是指那些从民俗文化中提炼出的独特形象加工后的产品消费,如陕西人在红、黄、蓝、白、绿布上绣蜘蛛、壁虎、蜈蚣、蝎、蟾蜍而成的“五毒马甲”,就非常符号化地代表着中国民间的一种文化观念。从儿童消费行为看,如果一件产品上即使只有一个他们所喜爱的动物或动画片主人公,这个产品就会成为他们的消费对象,有时甚至不管产品质量或口味是否适合。可以说,名牌产品的商标就是一种典型的符号型民俗消费。
4)变异型民俗消费。民俗是稳固而长久的,但民俗不是僵化的化石,而是流动在历史长河中的人性表达。因此,尊重民俗文化在假日经济中的消费作用不是因循守旧、全盘复古。民俗文化消费也只有在不断的求新、变异中才能适应时代需求。丝绸绣品曾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民俗产品,但由于过分拘泥于鸟兽虫鱼、龙凤呈祥等民俗符号而缺乏变化,导致产品市场萎缩。
5)开放型民俗消费。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和生活方式对我国消费者的行为和心理产生了较强的影响,并改变着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以各种洋节日为代表的异域民俗横向传播,不仅丰富了民俗产品的消费,而且为传统民俗向现代都市民俗转化提供了借鉴蓝本。因为从本质上言,洋节日的内在引导心理是发展中国家人们向发达国家文化模仿、学习的潜意识动机,模仿、学习可能有所忽略与抛弃,但也意味着创造和发展。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