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陈宝良]风物闲美:晚明江南生活
  作者:陈宝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9-09 | 点击数:10432
 

  从宋代开始,流行两个俗语:一是“上说天堂,下说苏杭”,作为江南典型象征的苏州、杭州,已经成为可与天堂媲美的温柔之乡;二是“天下九福,吴越口福”,江南物产的丰美,更是可以使老饕们大饱口福。

  晚明江南的物质与文化生活,大抵可以“风物闲美”四字加以概括:说其“风”,是指江南形成“时尚”之风,出现时尚人物,并进而引领着全国的时尚潮流;说其“物”,是指江南人性益巧,物产益多,工艺日精,并且出现了“物带人号”的现象,很多物品以时尚人物命名;说其“闲”,是指基于生活富足的前提之下,无论是江南的士大夫,还是一般的庶民百姓,无不带有一份闲情逸致的心境,追求生活的娱乐化,甚至出现了职业的“帮闲”与“女帮闲”;说其“美”,是指江南的物质与文化生活存在着一种追求艺术化的倾向。

  风:“时尚”之风

  晚明的江南,形成了一股“时尚”之风。时尚的形成,通常“唱自一人”,而其影响力则是“群起而随之”,形成一股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冲击波。可见,所谓的时尚,大多体现在“衣帽”、“字语”、“器物”等领域。在晚明,江南儇薄子的衣帽样式,无不更改古制,谓之“时样”。那么,什么是当时的“时样”服饰?我们不妨举一些例子说明:一是浅面矮跟鞋,是当时的时尚穿戴之物。二是笔管水袜,应该说也是当时的时兴货色。

  所谓俗语,就是一些市语,包括民谣、谚语、口号以及江湖隐语。晚明的江南,市语已经相当风行。曲中行语,大多轻佻,但当时南京的市语,却大多本于曲中行语,试举多例如下:肉麻——意思是说可羞,令人肉麻;摭——读为“者”,意思是说作态;水——意思是说虚奖太过;括——意思是说目挑心招。这些原本出自曲中的时尚流行语,在渐渐延及普通民众的过程中,最后更是“衣冠渐染”,亦开始被文人士大夫所接受。

  无论是衣帽、字语,还是器物,其时尚的形成,通常倡自一人,于是在晚明的江南又出现了许多时尚人物。在晚明,文化人如果想成为一个时尚人物,则只能依靠他们的著作与行为。如果他们是首倡者,并引发一种群起仿效的效果,最后形成一种“时尚”,那么这些人就堪称时尚人物。在晚明,真正称得上时尚人物者,应该说只有李贽(以“卓吾”先生著称)、陈继儒(以“眉公”著称)、王稚登(以“百谷”闻名)、袁黄(以“了凡”先生闻名)、袾宏(以“莲池大师”著称)五人。除了李贽不属于江南人,其他四人均属江南人。

  起于晚明江南的时尚之风,苏州、杭州应该说是当时最为时尚前卫的城市,为此形成了传播一时且又为大众耳熟能详的“苏样”、“苏意”、“杭州风”等专有称呼。

  所谓“苏州样”,在晚明尚有一个相关的新名词,就是“苏意”。这个名词背后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就是苏州已经成为领导当时天下时尚之都。当时的苏州人善于操持海内上下进退之权,凡是苏州人以为雅的东西,很快就会被四方之人所模仿;反之,苏州人以为俗的东西,四方之人也就鄙之不行。当时流行两个名词,这就是“苏样”与“苏意”。凡服装式样,新鲜、离奇,一概称之为“苏样”;见到别的稀奇鲜见的事物,也径称为“苏意”。所谓的苏意,应该包括以下两层含义:一是服饰时尚;二是“做人透骨时样”。改用今天的时髦话,就是走在时代前列,永远是时尚的弄潮儿。

  “杭州风”一词,显然也是晚明各地相当流行的新名词。晚明的杭州俗尚浮诞,轻誉而苟毁,道听途说,无复裁量。如某地有稀奇之物,某家有古怪之事,某人有丑恶之行,一人倡之,百人和之。当面质疑,信誓旦旦,犹如亲眼目睹,其实如风一般,起无头,过无影,寻无踪迹。外地人抓住这一点,毫不客气,嗤之为“杭州风”,加以嘲弄。谚云:“杭州风,会撮空,好和歹,立一宗。”又杭州人喜欢掺假,如酒掺灰,鸡塞沙,鹅、羊吹气,鱼、肉注水,织作刷油粉,外面漂漂亮亮,里头却是空心甚至腐败,所以谚又云:“杭州风,一把葱,花簇簇,里头空。”在“杭州风”这一名词之下,事实上反映了晚明江南城市风尚最重要的两个特征:一是讹言、谣传传播速度之快,这是民间舆论空间扩大的证据;二是城市风尚的虚伪,甚至作假。

  物:“物带人号”与“物妖”

  晚明江南物产,可用“丰美”二字概括。说其丰,是指江南物产丰富,品类繁多;说其美,是指江南物产,随四时节候的变化而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景。

  在这些江南著名物产中,有些属于天然物产,而有些则属于经过人为加工或养殖之物。就天然物产来说,最为著名的当数萧山湘湖莼菜、松江鲈鱼。在晚明,所谓的西湖莼菜,大多来自萧山,尤以湘湖所产为天下第一,并与杨梅、樱桃,合称“三绝”。鲈鱼也是淡水产品中的至味。过去将莼菜与鲈鱼合在一起,称“莼鲈之思”,已经成为江南的象征。鲈鱼以产于松江的四腮鲈最为出名。明人诗句中有“门柳旧五树,江鲈新四腮”之说,即可为证。就人为加工或养殖的物产来说,最为著名的当数嘉定鸡、金坛鹅、上海顾氏露香园顾绣。嘉定鸡为三黄鸡,出嘉定南翔、罗店,尤以嘴、足、皮毛均为黄色者为上品,重数斤,能治疾。金坛鹅更是擅江南之美,饲养有专门的方法,色白而肥。至于顾绣,更是海内驰名,不但翎毛、花卉巧若生成,而且山水人物,也无不逼肖活现。顾绣在当时一直价格昂贵,尺幅之素,精妙者即值几两银子。

  江南之物产,尚可与四时物候交相辉映,形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如华亭人顾清曾经列出了“江南二十八景”,分别为梨花满放、梅萼盛敷、茶笋初肥、桃柳相媚、枇杷摘金、杨梅献紫、牡丹斗色、芍药繁粧、海棠晓睡、蔷薇昼香、芰荷新发、菱芡初尝、莼鲈正美、秫酒始酿、稻花成云、麦风如浪、鲥鱼薦鲜、紫蟹满膏、橙黄橘绿、蒲长苇茂、菊圃千名、杏园一色、松花成饼、桂子为浆、兰蕙列庭、水仙置席、莺啼春树、鹭映秋波。陆平泉在此基础上,再添菜花如缛、稻米如玉二景,正好构成江南30幅美丽的图景。

  江南之物,其中最为引人瞩目者是“物带人号”现象的出现。所谓物带人号,是指一器一物,倡自一个时尚人物,并进而借助他的名头而成为一种时尚物品。若举其例,陈眉公堪称典型。从诸多史料记载可知,陈眉公每件事都喜欢创制新花样,人们纷纷效法,犹如宋人之号“东坡巾也”。譬如,眉公所坐之椅称“眉公椅”,所制之衣称“眉公布”,所喜之饼称“眉公饼”。至眉公所交之娼妓称“眉公女客”,已是可笑之至,但更有令人捧腹者,眉公曾制成一种便溺之器,器物底空,以便野坐,又被称为“眉公马桶”。

  古玩、古董,是历代常见之词,人们崇尚古玩,甚至将其当作清雅之物,并不足怪。在晚明的江南,同样兴起一股收藏古董之风。嘉靖末年,士大夫在建造园亭、教唱歌舞之隙,兴趣间及古玩。如常州嵇应科、松江朱大韶、嘉兴项锡山等,不吝重赀收购,名播江南。此外,南京则有姚汝循、胡汝嘉,亦以“好事”著称。此风间及太仓王世贞、王世懋兄弟,进而流播吴越之间,一些浮慕之人,亦纷纷收藏古董,自称“大赏鉴”。在这股收藏古董之风中,尽管董其昌最晚出,但名头最为响亮,藏家甚至以“法眼”称之,家中箧笥之藏,更是为时所艳。

  按照一般的常理,玩好之物,理应以古为贵。但晚明出现的“时玩”这一新名词,倒是颇令人瞩目,而且吸引了众多收藏家的注意。诸如永乐之剔红,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虽说都是出于明代的时玩,但其价格已经可以与古玩相匹敌。这股好时玩之风,始于一二雅人的赏识摩挲,滥觞于江南的好事缙绅,最后经徽州那些巨商大贾的推波助澜,在全社会形成了一时的风气。于是,沈周、唐寅之画,文征明、祝允明之书法,无不成为人们收藏的抢手货。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博览群书》2012年04月07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方志远]白话小说中的晚明社会
下一条: ·[高寿仙]变与乱:光怪陆离的晚明时代
   相关链接
·[赖晓君]情书的世界:关于晚明书信集《丰韵情书》的民俗考察·[周逸敏 羌玲]江南祠堂的现代功能与作用
·[吴玟瑾]乾隆下江南口头传说中的唬弄特质·[师慧]晚清民国的文化娱乐业与江南宣卷的现代发展
·[史晓雪]明末清初江南地区“才女”现象研究·[黄亚欣]宣卷艺人的职业化、半职业化与江南宣卷传承的自生性
·[贺晏然]家承至德:清代江南泰伯奉祀的发展·[郝佩林]地缘·社群·秩序:近代徽州地方戏与山居江南人文生态
·[陈姵瑄]江南总管传说的叙事策略及变迁动因·[彭伟文]“脱序”与重构:中国民间结社研究的社会史视角
·[彭庆鸿]情礼交融:近代江南说书艺人“走码头”的社会交往 彭庆鸿·[肖波]白蛇传说与江南名胜的文化互动:雷峰塔记忆
·[苏长鸿]“何处是江南”抑或“处处是江南”·[郝佩林]论江南民间说唱艺术的乡野表达
·彭伟文:《关于广东醒狮传承的社会史考察》·[陈泳超]江南宝卷创编的地方性进程
·[刘林娟]江南蚕神信仰研究·[梁爽]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与社会身份的建构
·[余红艳]明清时期江南生育文化与“白蛇传”传说的演变和传播·[张玉观]建国七十年,江南农村婚俗变异性调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