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小月]何其芳: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的首倡者
  作者:小月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9-07 | 点击数:5201
 

 


  
  何其芳(1912年~1977年),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著作主要有散文集《画梦录》、诗集《预言》等。在担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期间,首倡并组织编写少数民族文学史,并对民族民间文学史的撰写提出了系统理论。

  作为“汉园三诗人”之一,何其芳因现代新诗而著名。他早年的诗,华丽哀婉,充满个性光芒。1938年,他来到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鲁艺文学系任教,此后文风大变,充满时代的强音。

  除了诗人之外,何其芳还是一名文学研究家。他对古典文学、民间文学、新诗等都有着深入的研究,丰富了我国的文艺理论。此外,何其芳还是编写少数民族文学史的首倡者。

  1958年7月,中宣部召集参加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大会的各自治区及少数民族聚居省份的代表等进行座谈。时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的何其芳在会上发言说:“直到现在为止,所有的中国文学史都实际不过是中国汉语文学史,不过是汉族文学再加上一部分少数民族作家用汉语写出的文学的历史。”为此,他倡议编写少数民族文学史,并在此基础上编著包括少数民族文学史在内的多卷本《中国文学史》。

  同年,文艺家周扬还提出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三选一史”(即歌谣选、故事选、谚语选和文学史)的计划。不久,中宣部将《关于少数民族文学史编选工作座谈纪要》转发各地。何其芳所在的中科院文学研究所负责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撰工作,第一批要完成蒙古、回、藏、维吾尔等13个民族的文学史(或文学概况)编撰。

  正是从1958年开始,少数民族地区对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才全面开展起来,并以持续不断的努力向前推进,在许多地区取得了丰硕成果。到1961年,已经有10种少数民族文学史和14种少数民族文学概况出版。

  1961年春天,基于民族文学研究已取得的丰硕成果,中科院文学研究所在京召开少数民族文学史讨论会,并选择《蒙古族文学简史》、《白族文学史》和《苗族文学史》作为讨论的重点。会议的最后一天,何其芳在大会发言时就文学史写作中的若干民间文学问题发表意见,这成为他对民族民间文学所作的最集中、最完整的一次论述。

  首先,是口头文学作品的断代问题。何其芳认为,由于许多少数民族都没有书面文学传世,只有今人记录和整理的口头文学,因此,撰写文学史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分期断代。他以《白族文学史》中梁祝故事诗作为个案分析:中原的梁祝故事在白族地区广为流传,并产生了以这个故事为题材的长诗。但把白族的梁祝故事诗,划入梁祝故事刚传入白族地区的南诏及大理国时代,理由不足。

  其次,批判了滥用阶级斗争的理论来评判古代民间作品的做法,这也是少数民族文学史写作中暴露的一个突出问题。他举例说,《白族文学史》中将有名的《望夫云》说成“爱情事件是现象,阶级斗争是本质”,《苗族文学史》中将苗族情歌说成是“苗族人民进行阶级斗争的有力武器”,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同时,在关于民族民间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上,何其芳认为,任何古代的民间作品,即使是杰出的作品,在今天看来也有其局限性,如一些少数民族作品中英雄人物的塑造等,对此应该正确评价。

  遗憾的是,由于“文革”的到来,何其芳提出的编著各少数民族文学史(或文学概况)的计划被中断了。直到1983年3月,中宣部批复,由新成立的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继续接手此项工作。然而此时,何其芳早已去世了。

  现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蓬勃发展,民族文学研究也不断拓展新的领域,但饮水思源,人们忘不了民族文学研究起步阶段的创首功者——何其芳。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2年08月10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张泽洪]鸟居龙藏:人类学西南研究的开拓者
下一条: ·[包立民]小红楼里忆二老:钟敬文与启功
   相关链接
·[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
·[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刘雯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节庆的文化实践
·[梁盼盼]桂北少数民族与食糯传统:文化象征中的食物、神性与历史·[郭正宜]网络作为"新田野":〈四海瑶亲歌来会〉为例
·[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邵文苑]《奢香夫人》演变的启示
·[陈传志 米高峰]“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动漫化发展策略探析·[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毛巧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学术研讨会
·[杨李贝贝]副文本中的文艺边疆·[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
·[普泽南]1950年代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电影放映述略·[段淑洁]云南少数民族孤儿娶妻故事的类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