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单霁翔]关于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思考
  作者:单霁翔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9-07 | 点击数:7221
 

  三是城市文化特色更加鲜明。在城市中,20世纪建筑遗产是难得的文化资源。每一个历史发展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我国,各个阶段的文化特色,相互不可替代,但是都可以通过不同时期的建筑遗产清晰展现。在20世纪建筑遗产中,文化赋予了建筑更多的审美内涵,文化让建筑获得了灵魂。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20世纪建筑遗产更表现出人类文明在哲学、文学、美学等艺术领域以及科技领域的成就,拥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在20世纪建筑遗产的传承中,经典建筑的积累不可或缺。这一时期设计人才辈出,创造出一批优秀的经典建筑。经典建筑是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建筑,它们超越了建筑的使用功能,因其艺术多元性、技术先进性和人文共融性,使20世纪建筑遗产的价值凸显。

  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认同本民族文化是各国都在积极努力的方向。20世纪建筑遗产这一新领域的开拓,突破了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扩大了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丰富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内容,并且正在推动着相关学科的研究。

  一是提高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意识。“20世纪遗产”一经提出,就曾被人认为是自相矛盾的概念。“20世纪”意味着“现代”,而“遗产”则意味着“传统”.在城市化加速进程的语境下,这一矛盾不仅在概念上,同时也会在实际行动中产生后果。今天,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正确认识20世纪遗产的价值,而遇到的主要障碍就是仅强调年代悠久与否,而忽视其他方面的价值,只有跨越这一障碍,才能使20世纪建筑遗产得到切实保护。因此需要更进一步对20世纪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础加以推敲。事实上,这一障碍客观存在。在讨论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国庆十大建筑”是否列入上报名单的问题上始终存在争议,最终以建成不到50年、目前正在使用、尚未遇到被拆毁的危险等原因,未能将它们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是开展20世纪建筑遗产的科学评估。面对数量庞大的20世纪建筑遗产,正确加以选择,进行价值判别,既是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前提,也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在对20世纪建筑遗产进行科学评估时,应当客观而宽容,为后人保留延续的空间。健全的科学评估原则是构成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有效基础。虽然我们伴随着20世纪遗产一路走来,但是,对于它们的认识往往基于以往的体验,很少能以科学的态度、长远的眼光,来讨论它们对于历史传承和文化发展的价值与作用。今天,不能只保护已有研究成果的历史遗存,而不注重保护尚待研究的历史遗存;不能只保护革命时期的遗存,而不注重保护建设时期的遗存;不能只保护与政治事件和人物有关的遗存,而不注重保护反映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发展状况的遗存。当前,无论是社会发展节奏,还是科学技术进步,都在加快。对于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也需要以抢救的精神加以捕捉。

  三是探索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方法。当前,随着20世纪建筑遗产在国家和地区保护名录中所占比例的不断上升,引发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如何合理实施保护与修缮问题尤为关键,无疑对今天实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产生深刻影响。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20世纪遗产科学委员会,近年来就集中关注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三大主题:一是如何认定时间较晚的建筑遗产;二是研究特殊构造技术和材料的运用;三是研究特殊设计问题。通过这些研究,试图解决保护面临的诸多难题。对于20世纪建筑本体的保护,应根据该建筑的遗产价值和保存状况,采取多元化的保护措施。例如对历史价值较高、遗存状况较好的,应实施全面保护;对于建筑立面价值较高,内部已经改变的,应保护其特色外观,内部实施整饰等。对于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研究,缺乏有效的、操作性强的实施指南,这一状况无论对于遗产管理者还是保护实施者来说都存在一定盲目性,因此,寻求与可持续利用相适应的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技术和方法,就显得格外迫切而重要。

  由于绝大多数20世纪建筑遗产仍然处于日常使用的状态,使用过程中的修缮、维护、内部更新在所难免。因此,必须对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做出科学解释,并对维修可能采取的措施、更新可能允许的尺度提出明确要求,用于指导保护实践。应该积极借鉴国际社会比较成熟的保护经验及相关技术方法。例如如何对20世纪建筑遗产周边不断变化的城市空间提出规划要求;如何评定列入20世纪遗产的建筑物群的兼容性功能;如何对20世纪遗产中的大型现代建筑保护修缮的经济可行性进行评估等。同时,应通过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成果,获得社会各界认可,而要真正获得所期望的社会支持,需要及时将保护信息向社会公布,建立保护标识以便于公众认知。另一方面,有必要对20世纪建筑遗产的所有信息进行系统归档。

  四是实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合理利用。保护文化遗产的最大动力是保存文化,而保存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传承文化。因此保护20世纪建筑遗产并不意味着将其束之高阁。恰恰相反,只要人们在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就会被关心,就会得到及时维护。20世纪建筑遗产,与其它历史时期的建筑遗产相同,都是一座城市文化生生不息的象征,也是代表不同历史发展进程的坐标,当代人们以此为参照,辨认日新月异的生存环境。应考虑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与所在社区协调发展的互动关系,面向当前和未来的社会生活进行定位。通过20世纪建筑遗产与社区文化和市民生活重新建立联系,创造使闲置空间再次获得生存的契机,延续其生命历程。如何在文化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决定取舍,如何寻找保护历史记忆与挖掘使用功能的平衡点,是不能忽视的现实问题。在城市中,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应与城市环境整治和地区功能提升相结合,与市民公共活动和培养健康情趣相结合、与城市文化建设和特色风貌保护相结合,提升20世纪建筑遗产对城市文化的贡献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

  中国百年巨变所遗留的丰富建筑遗产,是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理念提出的重要社会背景。保护与传承人类文明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好20世纪建筑遗产,我们才能交给21世纪以及未来一份完整的答卷。

  □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 单霁翔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建设报 2012-08-24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刘闽生]回归戏曲本体 保持剧种个性
下一条: ·[金磊]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倡议
   相关链接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
·[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
·[卫才华 叶蕾]20世纪太行山曲艺宣传队的组织管理与文艺实践·[王二杰]连云港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民俗意蕴
·[袁瑾]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村文化政策的演变·[毛巧晖]承续与超越: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神话研究
·[王璟 李宗刚]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文学类课程设置探析·[中村贵]面向“人”及其日常生活的学问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
·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王笛]茶馆、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对20世纪后期成都茶馆业的实地观察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李耕]规矩、示能和氛围——民居建筑遗产塑造社会的三个机制
·[李耕]规矩、示能和氛围:民居建筑遗产塑造社会的三个机制·[李耕] 规矩、示能和氛围:民居建筑遗产 塑造社会的三个机制
·[施尧]20世纪以来日本民谣采集的学术史研究·[谭萌]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