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何苗]湘西往事
  作者:何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8-14 | 点击数:10651
 

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代表们在认真填写选票

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时区主要领导

 

  60年前,湘西苗族自治区(即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前身)建立,这是全国较早建立的地区一级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从此,历经千年苦难的苗族人民终于迎来了新生。

  湘西苗族调查,石启贵贡献突出

  1933年6月,注重进行科学与实地调查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凌纯声﹑芮逸夫来到湘西,在凤凰、干城、永绥等地进行苗族文化调查。到此调查苗族,是基于当时流行的民族概念与他们所学习的西方民族学﹑人类学方法,凌、芮二人千方百计地在此探寻本地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因素。他们深入乡村,观察及参与民间各种婚丧与宗教活动,记录苗语词汇发音。在历时约3个月的考察中,他们除了得到大量民俗文化数据外,也拍摄了许多照片以及一段录像片;这可能是中国民族学史上本国学者首次运用录像器材于田野的纪录。并在当地苗族人士石启贵的协助下,将许多本地口传仪式经文、社会知识与记忆以汉文写成约100册的文献,这也就是后来被称作《湘苗文书》的典藏文献。上世纪上半叶的南方与西南苗族地区,由于汉化效应,许多当地民众特别是地方豪族与知识分子,皆认为本地不同于汉族的习俗与“说苗话”是落伍﹑鄙陋的表现,并以仿效汉族习俗及能讲汉话为荣。在凌纯声﹑芮逸夫所撰写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中,就有这样的一段记载:

  “近年以来,地方政府屡次出示严禁苗中淫祀,因此跳鼓藏一类的鼓舞,已不常举行。而苗中稍受教育所谓有识之士,谈及他们的鼓舞,常引为奇耻大辱,以为是暴露他们野蛮的特征。”

  凌纯声与芮逸夫在此发掘不同于汉族的本地习俗、语言,如此行为在那些汉化的地方士绅看来,与“发人隐私”没有什么两样。因此曾有湘西凤凰一带的地方士绅去函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控告史语所学者“以苗俗古陋,多方采集,制成影片,以为谈笑之资、娱乐之具、谋利之用。”然而史语所的学者还是得到了当地许多人的帮助。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石启贵。

  石启贵生于1896年,祖籍湖南永绥(花垣县)后来迁于干城。他的幼年及青年时期,正值清末民初中国发生大变革的时代。石启贵幼年曾入私塾,大学毕业后,他变卖家产到各大城市游历了半年,然后购买了织袜机、纺纱机、照像机及新品种的水稻种子等等,返回故乡。以发展经济、教育事业来促进苗族地区的发展进步是他的志向,为此,他在干城积极投身教育工作,在乡间进行改革农业生产的实验,并组织干城苗民文化经济改进委员会。石启贵早年受民族主义思想的启迪,因此,他在思考如何通过发展教育、经济,来使苗族步入先进民族之列的同时,又积极发掘、弘扬本民族文化,以凝聚、强化苗族的民族认同。当凌纯声与芮逸夫等人到湘西作苗族调查时,石启贵便成为他们最得力的协助者。石启贵为凌﹑芮二人提供了许多的地方民俗资料,特别是苗族歌谣、巫辞、传说等皆是世代口传,没有文字记载。在凌﹑芮两人的要求下,石启贵以汉字记苗音之法,将许多当地的生活习惯、宗教仪式、婚丧礼俗、民间传说等等口传记忆与知识转化为文字记载。

  凌纯声与芮逸夫离开湘西后,石启贵还继续为史语所收集、记录苗族民俗文化。此后3年,他的足迹踏遍干城、永绥、凤凰等地苗乡,调查苗族风土物产、生活习俗、民间宗教。1936年,石启贵与龙辑五等人代表湘西苗族共同提出《湘西苗民文化经济建设方案》。此后为了苗族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地位提升,他又多次以地方代表身份向政府建言。

  1940年,凌纯声与芮逸夫写成《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也在同年,石启贵完成了《湘西土著民族考察报告书》初稿。对比这两部报告的内容、章节与书写体例,可以发现石启贵的文章在内容上更丰富,且流露了许多对本民族过去低卑处境之悲愤,对苗区现实的关怀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2年8月10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孙国林]延安时期文艺期刊风采再现
下一条: ·[郑锦怀]葛鲁贝还是葛禄博
   相关链接
·[张瑶]作为民间技术的巴代做法·[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刘海平]湘西苗族古歌的文本比较研究·[李若慧]礼俗生活实践中的“文化遗产”
·[方守永]《苗族古歌》的叙事艺术研究·[冉小芳 左红卫 王耀萱 龚光平]乡村振兴视阈下剑河苗族剪纸的传承发展研究
·[刘海平 李琳]巴赫金狂欢诗学理论视域下的城步苗族庆鼓堂·[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苏明奎]文学与记忆:苗族口头文学《仰阿莎》的跨媒介书写·[韦柳相]苗族“亚鲁王”史诗程式化分析
·[胡琳]灾害叙事与埋岩习俗的文化阐释·[何佩雯]苗族民间叙事中的灾害母题表述研究
·[何佩雯]苗族民间故事中的灾害伦理·[侯有德]湘西永顺土家族祭油神习俗研究——基于长光村的田野调查
·[郑宇 胡梦蝶]云南苗族山岳文化变迁与生计方式演变·[石寿贵 石维刚]浅谈苗族的赶秋节文化
·[杜琳宸]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吴晓东]“苗族杨姓不吃心”故事的演变与习俗的起源
·[肖远平 奉振]苗族民间故事善恶观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龙圣]晚清民国湘西屯政与白帝天王信仰演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