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在端午节中唤回传统的文化记忆
——挖掘节日历史内涵 感悟先人精神品格
  作者:记者 霍文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21 | 点击数:8481
 

 


保护民俗,不是仅使标准框架里的粽子、雄黄酒等元素为人所共知,
而是要重拾固有的、传统的端午习俗,将失落的文化记忆唤回到人们的文化自觉中。


  


  粽子飘香,端午节至。千百年来,岁逢此时,人们便以各种形式表达祝福和纪念,祭屈原、赛龙舟、包粽子、熏艾草、诵楚辞等。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蔓延、传统文化的式微,端午节曾一度被淡化。在我国端午节“申遗”成功后,这一传统节日重获生机。那么,端午文化经历了怎样的时代变迁?伴随着全国各地庆典活动的精彩呈现,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记忆,如何满怀文化魅力走向现代?本报记者围绕着上述话题采访了相关专家,深入了解现代语境下的端午文化生态。

  学术研究促进文化接续与重建

  节日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形式,每个传统节日都有丰富的精神文化蕴涵其中。端午文化内涵的重建,势必需要对其所寄托的一些人和一些精神品格进行挖掘和传承。再忆屈原,重品离骚即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采访中,学者对当下很多年轻人不了解屈原、离骚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深表忧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认为,端午节的内涵表现在两方面,生命的意识和伦理的精神。这些内容还包含在更广阔的文化层面,如楚辞文学研究、屈原精神研究等。相关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就在于挖掘传统节日内涵,进行文化接续和重建。

  不过,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并不乐观。有着40年楚辞研究经验的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黄灵庚向记者介绍,研究屈原就要研究楚辞,而楚辞研究最大、最基本的内容是文献研究,主要包括屈原作品真伪、内容和流传过程研究,楚国历史先公考证以及研探楚国习俗文化等。由于上述内容与现代人的生活和观念没有直接关系,一般人都不愿意去研究。

  黄灵庚告诉记者,楚辞深奥难懂,没有6-10年的积累,很难出成果。研究周期长,导致高校研究楚辞和先秦文学的教师越来越少,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造成很大威胁。他呼吁,改革现行学术考核制度,给学术研究一个宽松的环境。

  作为端午文化内涵的重要标志,如何正确认识屈原,也是端午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中国屈原学会代会长、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方铭向记者介绍了屈原研究的历史脉络。历史上对屈原的评价有三点:一是清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为利益改变信念;二是忠信之人;三是贤才。20世纪初,有人对古代评价提出质疑,胡适认为“忠臣”之名是汉代及后人所加,应从屈原身上抹掉,把他作为单纯的文学家看待。1922年,梁启超提出屈原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提出,屈原不仅热爱楚国,也爱中国,此前的评价实际上把爱祖国和爱楚国剥离开来。50年代以后,学界将屈原定义为人民的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文革”后期,屈原又被视为法家代表。改革开放后,有人认为他是改革家。而今天对屈原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三点:对屈原身世、经历和思想进行深入仔细科学的挖掘;对其作品深入研究;客观看待中国古代对屈原的评价,甄别“爱国主义”内涵,准确认识屈原。

  方铭认为,今天,很多人对屈原的理解流于肤浅化,认为他性格倔犟,不合时宜,不理解屈原的坚守,不理解他为国家、民族所作的长远考虑。这样的观点,是为投机取巧、逃避社会责任进行的辩护。我们怀念屈原时,应搞清楚屈原精神到底是什么?他忠于国家、民族的未来,憎恨一切损害国家长远利益的短视行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敢于反对权贵的昏庸和贪婪;在挫折面前毫不妥协,坚持自己的立场,这便是屈原精神的现实意义所在。

  端午节在“申遗”成功后,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从目前来看,形式大于内容。专家呼吁,要过一个愉快的节日,同时更应该大力弘扬端午精神、屈原精神。在端午节纪念这位伟大的先人,体悟其高尚品格,实为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06月20日 第319期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萧放:明清时期的端午节俗
下一条: ·[刘魁立]《中国端午节》丛书总序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
·[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薛锦霞]“走亲”与“斗龙”:端午龙舟的村际交流
·[温小兴 陈珊]文化抗争、宗族建构与红色文化传承:瑞金谢氏护祠事件的个案研究·[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
·[孟媛媛]礼让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六尺巷传说”景观叙事研究·[李银菊]花宜插鬓红——端午簪榴节俗考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邮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与创新交融论坛举办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檀力]关于安徽“长丰剪纸”非遗文化项目入驻朱巷镇文创园可行性计划
·[石国伟 樊颜军]新媒体视角下临县伞头秧歌的活态传播与文化传承研究·[卢朝阳]民俗学研究的“地方化”探讨
·[丁海昕]茶与女性:唐朝茶文化中的隐喻与文化传承·[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