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萧放:明清时期的端午节俗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25 | 点击数:17334
 

  端午节,在五月五日,又称“女儿节”、“天中节”,是明清时期三大节之一。明清时的端午节跟前代比较起来,传承古代节俗较多,但也出现了一些引人瞩目的变化,比如对家庭女性的重视,出现了“女儿节”的新称谓,这是宋元时期很少见到的。还有世俗宗教在节日中的影响也明显增强,明清的端午在社会民俗生活中的调节与服务意义明显,端午在传统节日体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北方端午的避毒与游赏

  在北方主要集中在避毒与游赏上,明代北京从五月初一开始,至初五日,家家打扮小闺女,给她们戴上石榴花。出嫁女也各自要回娘家。这天称为“女儿节”.宫廷中自五月初一至十三止,宫眷内城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门两旁安菖蒲、艾盆,门上悬挂吊屏,上画天师或仙子仙女执剑降五毒故事。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吃加蒜过水面。赏石榴花,佩艾叶,合诸药,画治病符。这是宫中的端午。(刘若愚《酌中志》卷之二十)民间端午日,京城人在午时前群入天坛,午后方出,名为“避毒”.除了这种空间的躲避外,人们更多的是积极地防护,饮菖蒲酒,以艾插门,用雄黄涂耳鼻,名为“避虫毒”;家家悬挂五雷符,小儿用五色线作成端午索,系在手腕上;男子戴艾叶,妇女头上簪五毒灵符,五毒符是用纸画制作的蜈蚣、蛇、蝎、虎、蟾等。北京人吃粽子,无竞渡但竞游耍,男南耍金鱼池,西耍高粱桥,东耍松林,北耍满井。妇女亦出外游耍,据说比南京雨花台更盛。(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之二)

  清代北京称五月为恶五月,五月不迁居,不糊窗棂,用艾叶贴窗户,谓之“解厄”.五月人们一般不剃头,恐妨碍舅氏。(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每届端阳之前,人们要互相馈送粽子、樱桃、桑葚、荸荠、桃、杏、五毒饼、玫瑰饼等。五毒饼又叫五毒饽饽,是在糕饼上塑有蝎、蛇、蛤蟆、蜈蚣、蝎虎等形象,这种糕饼是馈送亲友的上品。市肆中出售天师符,“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妇女用绫罗制成小虎、粽子、葫芦、樱桃、桑葚之类,穿以彩线,悬挂在钗头,或系在小儿辫背间。门口倒贴用彩纸制成的各式各样的小葫芦,以泄毒气。(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初五日将小葫芦等物扔到街巷之中,称为“扔灾”.端午日,在小儿额头上要用雄黄画一个王字。五月初一、端阳日,大家都不汲水,此前每家都在缸钵中存满水,说是避井毒。

  北方乡村端午节俗大体与北京同,只是乡村端午节俗中更强调家族关系,新嫁女在端午前,要回娘家,称为“躲端午”.(光绪《滦州志》)姻亲间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未婚的男方要送女方节礼,新婚的母家要以粽饼从丰馈婿。

  南方端午的避瘟与竞渡

  明清南方端午节俗主要有避瘟与竞渡。首先看端午避瘟去毒的节俗,明代南京,五月五日,同样有各种避毒措施,家家庭院悬道士朱符,人人佩戴五色绒线符牌,门户上用丝缕系一个独蒜,并用彩帛、通草制作五毒物:虎、蛇、蝎、蜘蛛、蜈蚣,然后连缀于大艾叶上,悬挂于门。(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四)兰汤沐浴是端午传统节俗,明时,兰汤不易得,人们五日午时取五色草煎汤沐浴。

  在杭州,端午节称为“天中节”,人们以五彩丝系粽,以彩绒线编织经筒符袋,互相馈赠。僧道给施主送经筒轮子,辟恶灵符;医家给平时来往多的人送香囊、雄黄、乌发油香。家家买葵榴蒲艾,植之堂中,标以五色花纸,贴画虎蝎或天师之象。或朱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贴在门楹之间。有的书写“仪方”二字,倒贴于楹,以避蛇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熙朝乐事)

  清代苏州五月初一,大户人家将道院赠送的天师符贴在厅中,以“镇恶”,肃拜烧香,至六月初一,始焚而送之。也有来自佛家的,大多以红、黄、白纸,用红墨画韦陀“镇凶”.而一般平民小户又多粘五色桃印彩符,上描姜太公、财神与聚宝盆、摇钱树之类,得到符帖的人必到寺院道观上香舍钱。打鬼的钟馗出现在苏杭端午时节,是清代新起的节俗,苏州人家五月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祛邪魅”.“杭俗,钟进士画像,端午悬之以逐疫”.当时有诗叙述其事:

  “榴花吐焰菖蒲碧,画图一幅生虚白。绿袍乌帽吉莫靴,知是终南山里客。眼如点漆发如虬,唇如腥红髯如戟。看彻人间索索徒,不食烟霞食鬼伯。何年留影在人间,处处端阳驱疠疫。呜呼!世上魍魉不胜计,灵光一睹难逃匿。仗君百千亿万身,却鬼直教褫鬼魄。”(卢毓嵩诗,引自顾禄《清嘉录》卷五)

  除了钟馗的威慑外,人们还要服用或装饰各种避瘟祛毒的节俗物品。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报 2012年6月25日 C3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鼙鼓动时雷隐隐 兽头凌处雪微微
下一条: ·在端午节中唤回传统的文化记忆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
·[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杨宇]明清洛阳地区关帝信仰碑刻的生成机制研究
·[薛锦霞]“走亲”与“斗龙”:端午龙舟的村际交流·[王小蕾]海疆与内地的融合:明清以来岭南民间信仰在南海诸岛的传播
·[李银菊]花宜插鬓红——端午簪榴节俗考·[李扬 谢亚文]万唐人物:明清以来英美世界中国民俗资料的收集与研究
·[李华文]从官帽顶石演变看元明清时期多民族物质文化交流·[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江晨怡]以“保”为家:明清以来台州松门卫城的信仰空间研究·[崔茜]农事年画的产生原因探释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邹艳梅]明清之际奉教士人的丧葬礼俗观研究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姚春敏]明清以降乐户族群在地化过程探微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王娇 柏互玖]明清方志风俗志内容的构成、分布与历史成因
·[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兰维]明清浴佛节民俗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