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文化传承 功在千秋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典籍记忆系列展”专题报道
  作者:屈菡 李颖 卢芳玉 白鸿叶 冀亚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24 | 点击数:8568
 

·中国记忆·

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与嘉宾参观传拓技艺演示

  文化传承 功在千秋

  本报记者 屈菡 实习记者 李 颖

  “悠悠传拓远,名迹自留形。集之非所易,传之子孙承!”在近日于国家图书馆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典籍记忆系列展”上,一位观众参观展览后在留言簿上这样写道。

  有相同感受的观众不在少数。在某银行工作的郭女士仔细观赏着清乾隆年间镶拓本的《兰亭图》感慨地说:“国图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举办这样的展览,不仅介绍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给现在浮躁的社会提供了一处静心之地。” 在外企工作的王女士指着拓本《游潭柘岫云寺诗》说:“这些作品的字形和内容都特别打动我!可惜只能在图书馆里看到这样美的东西。应该让孩子从小接触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他们产生兴趣。”

  6月9日,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典籍记忆系列展”在国图隆重开幕,这也是国图在第7个“文化遗产日”为观众献上的文化盛宴。此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典籍记忆系列展” 包含“中国传拓技艺展”和“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展”,共展出130余件典籍,其中许多为首次展出,通过珍贵文献典籍和技艺活态演示相互印证的形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精粹性。

  传拓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一无二的文献复制技术,已有1000余年历史,为后人留下了数量宏富的拓本,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现已有92种拓本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本次“中国传拓技艺展”讲述了传拓技艺的产生和发展,展示了东汉《熹平石经》、三国《正始石经》等实物与众多唐、宋、元、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拓本,其中包括最早的儒家刻经《熹平石经》残石,宋拓本《神策军碑》、《干禄字书》、《李思训碑》、《隶韵》,元拓本《道德经》,明拓本《乐善堂法帖》,清拓本《兰亭图》等,均为传世国宝,弥足珍贵。展览还通过传拓的材料、工具等实物全面反映传拓技艺。展览开幕第一周,来自全国的13位当代传拓名家还进行了传拓技艺的现场演示,观众可以在专家指导下体验传拓技艺。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人类建筑史上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目前3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收入了22种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本次“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展”,依托国家图书馆馆藏“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永乐大典》、《营造法式》、各种《工程做法则例》、文源阁御碑等重要典籍和文物,辅以清华规划院“再现遗产”工程成果——圆明园景区的数字复原设计等,集中表现我国在相关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重大成果以及数字化保护的最新进展。

  “文化传承,渊远流长,功在千秋,子孙受益。”一位观众看完展览后这样写道,这也是一位普通百姓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和对文化传承重要价值的深切体会。

沮渠安周造寺碑

  沮渠安周造寺碑

  卢芳玉

  《沮渠安周造寺碑》,夏侯粲撰文,隶书,存二十二行,行四十七字,北凉承平四年(445年)刻。清光绪壬午年(1882年)出土于火州故城(今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1902年,格伦威德尔率领的德国第一次吐鲁番探险队从挖宝人手中购得并运到柏林,存于德国民俗学博物馆。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赴欧考察宪政的端方在柏林见到此碑,诧为瑰宝,与博物馆馆长协商传拓,惜无良工,拓第二张时棰毁碑字,被博物馆拒绝,故存世只有一张整幅本和一张仅存四分之一的不全本,且字迹模糊,皆非佳拓。

  整幅本被端方视为至宝,遍请20余位名家题跋,其后人售予李介如,其不全本端方赠与缪荃孙,并请友人刘拙东用响搨法补足,后经张伯英亦归李介如,李介如颜其室曰“北凉双碑馆”。李介如裔孙李章汉先生历经“文革”,细心保存,1976年,将两本皆捐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此外,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刘拙东还响搨一全本,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此本有端方、樊增祥、张祖翼、张伯英、许炳墩等人的题跋,钤印累累,亦足珍贵。

  此碑出土时即残,在运往柏林途中又不幸断裂为二,二战之后不知去向。目前可见原碑影像只有1907年德国汉学家福兰阁发表《吐鲁番亦都护城出土的一方汉文寺院碑铭》一文时的附图,一又四分之一张拓片和一张响搨。

  此碑文辞高古,典雅娴熟,可见撰文者夏侯粲不但受过良好的儒家教育,而且精通内典,当出自中原士族。碑文字体介于隶楷之间,上承居延武威汉简、汉碑及晋人写本,下启龙门造像及北魏诸碑,提供了汉字由隶变楷的来龙去脉。

  吐鲁番盆地土肥水美,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高昌是由屯戍区发展起来的居民区,虽然受儒家文化和佛教的影响,但是文化的传播局限于少数人,总体文化水平比较落后。沮渠氏的入据,为高昌带来了一大批当时供职于北凉中央政府的士人和河西地区的高僧。《沮渠安周造寺碑》虽然仅仅记述了笃信佛教的沮渠氏雕造佛寺的事情,但是从文章风格、字体特征、所记习俗等多方面,都可见儒家文化和佛教通过北凉对高昌的深远影响,从中可寻找到当两晋十六国河西地区相对稳定时期,一部分中原的汉族知识分子流徙河西,并把汉文化移植、保存和储藏于西北地区的史迹。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2年6月22日08版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周和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下一条: ·[蒋多]“非遗”走出去的路径选择与建议
   相关链接
·[任砚泽]《断魂枪》反映的传统技艺传承困境·[李丽楠]从隐喻到反身性
·[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袁宙飞 袁文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测
·[徐媛]传统技艺类“非遗”中的身体研究·[孟子凡]机械参与生产的非遗传统技艺
·[胡玉福]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标准研究:以鲁锦项目为例·逾两百项中国非遗传统技艺黄山斗艳 非遗文创产品受捧
·[仵军智]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市场开拓研究·[徐仕佳]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市场、消费与身体性规训
·[孙发成]传统工艺传承中的“技艺黑箱”·第三届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黄山开幕
·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调查]环保与非遗:700年中国“皇家琉璃之乡”琉璃厂全部关闭
·倪弋:民俗怎样与法律兼容·非遗节系列报道丨中国艺:中国传统工艺新生代传承人竞技与作品展
·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庞涛]阿拉善地毯传统技艺的调查与研究
·实施抢救性记录应遵循的原则·独守匠心的加拿大独木舟工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