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莫耶斯]序曲:坎贝尔的神话世界
——《神话的力量》序言
  作者:[美] 莫耶斯 (Bill Moyers)   译者:朱侃如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10 | 点击数:11074
 

  讽刺的是,对坎贝尔而言,英雄冒险过程的终结,并不是夸大英雄这个角色的。他在一场演说中提到,“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和所经历的人物或力量画上等号。”印度渴求解脱的瑜伽大师,把自己化在光中而不再回到这个世界。但是意欲服务他人者,是不会如此逃避的。这个旅程的终极目标既非解脱也非极乐,而是服务他人的智慧与力量。他说:“名人与英雄的众多差别之一是,名人只为自己而活,但英雄是要解救社会。”

  坎贝尔坚信人生是一场冒险。在大学导师把他局限在狭隘的学术课程中时,他的反应是:“去他的。”于是他放弃攻读博士学位,而到森林中读书。他一生持续不断地阅读有关世界的书,包括人类学、生物学、哲学、艺术、历史与宗教。他不断提醒他人,了解世界的一条可靠之路,便在书本当中。在他死后几天,我收到一封主流杂志编辑,他以前的一位学生所写的信。在看过我与坎贝尔在电视上的一系列对谈后,她写信来分享坎贝尔是如何“以一阵旋风席卷所有知识的方式”,让莎拉 . 劳伦斯学院(Sarah Lawrence College)的学生在课堂中毫无喘息的余地,她写道:“虽然我们听他的课听得津津有味,但也对他每周指定阅读作业分量之重,感到踌躇不安。最后有位同学站起来质疑他(莎拉 . 劳伦斯学生的风格):‘你知道,我还选修了其他课,每门课都有阅读作业。你怎能指望我在一周内念完所有的阅读作业呢?’坎贝尔只是笑笑说:‘我很惊讶你试着想在一周内读完,其实,你还有一辈子可以读这些书。’”

  她还说:“而我还未阅读完他那永无完结的人生与智慧典范。”

  关于神话——

  神话的共同主题,

  是去寻找真正活着的体验。

  我们可以从一次在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坎贝尔纪念会上,看出他的影响力。当他还是个孩子时,跟随大人来到博物馆。他被图腾柱石与面具深深地震慑住了。到底是谁创造了它们?他感到好奇。它们代表什么意义呢?于是坎贝尔开始尽其所能地阅读印第安人的神话与传奇。在进入这个领域不到十年的时间,他便成为神话研究的世界级顶尖学者,同时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激奋的老师。据说,“他可以让民俗学与人类学鲜活无比。”而如今,在这个曾经在75年前激发他对神话产生兴趣的博物馆内,人们为他举行纪念仪式并献上崇高的敬意。其中有“欢乐死者”(the Grateful Dead)打击乐团鼓手哈特

  (Mickey Hart)的演出,坎贝尔曾与这个乐团共享过打击乐的美妙。布莱(Robert Bly)一边弹奏着扬琴,一边诵读着献给坎贝尔的诗;他以前的学生,以及他与舞者妻子珍 . 厄尔德曼(Jean Erdman)退休后搬到夏威夷结交的朋友,都前来致辞。纽约著名的出版公司也有代表出席。还有年轻及资深的作家与学者,他们都曾在坎贝尔的书中找到人生的突破之路。

  当然也有新闻记者。我早在8年前就为他所吸引,我自己设计制作了一系列节目,试图把我们时代充满活力的智者思想带到电视荧幕上。我们曾在这家博物馆录制了两期节目,而通过他在荧幕上强有力的现身说法,共有14 000名观众来函索取对话的脚本。那时我便发誓还要再找他,做一期更有系统而完整探索其思想的节目。他撰写并主编了近20本书,但是我们接触到的却是他为人师表的那一面。他是个对世界传说与语言意象有广博知识的老师,我希望别人也能从这个角度去认识他。想要与大家分享此人智慧之宝的渴望,促成了我与他《神话的力量》系列纪录片以及这本书的问世。

  大家都认为新闻记者享有在公众界不断接受教育的权利,确实,我们是幸运的一群,可以继续接受成人教育的课程。近年来坎贝尔是教我最多的人,当我告诉他,不论我这个学生将来有何变故,他都得负起影响我的责任。他听了哈哈大笑,并引用一句古罗马谚语:“掌管命运的三个女神会引导有志者,随波逐流的人则被她们牵着鼻子走。”

  和其他贤师一样,他以举例来教学。他的态度是不喜欢用言语说服别人,去相信某个事物(唯一的例外是当他向珍求婚时)。他告诉我说教者的错误在于,试图“借言语让人产生信仰,并将自己发现的真相的光芒展露给别人”。而他活生生地展露出对学习与生活的喜悦!马修 . 阿诺德(Matthew Arnold)认为最好的批评是“知道这个世界上已知的最好事物,然后再把这个已知事物转化,创造出一股契合真理的崭新思潮。”这就是坎贝尔的贡献。只要听他所言——真正聆听,就一定会发现,在你的自性中有一股全新生命的涌现,以及自我想象力的提升。

  他认可的研究准则,是去发现“世界神话主题中的共通性,以指出人类心灵中,那种欲将自己置于一个深刻意义核心的永恒渴求。”

  “你是说寻找生命的意义?”我问。

  “不,不,不,”他说,“是去寻找那种真正活着的体验。”

  关于真理——

  真理只有一个,

  圣贤以不同的名字称呼它。

  我曾经说过,神话学是一张内在体验的地图,它由曾经游历过的人所描画。我怀疑他认可了这个来自新闻记者的无聊定义。对他而言,神话学是“宇宙之歌”,是“天籁”——即使不知曲调为何,依然随之翩然起舞。“不论是以一种高高在上嘲讽的心,聆听非洲刚果河畔的巫医对着可笑的偶像符咒唱诵,阅读深具智慧的老子《道德经》,咀嚼如阿奎那果核般坚硬的神学论调,还是突然间对爱斯基摩神仙故事的意义有些许体会,我们所听的都是天籁的重复乐章。”

  他猜测这个庞大而不协调的合唱团,从原始先民猎杀动物为食时,看到动物死后似乎进入超自然世界时,讲述这些动物故事时开始了。超越可见的存在世界,“在某处”有“动物首领”(animal master)存在,它是控制人类生死的力量。假如它不把动物送下来供人类猎食,则猎人与他的族裔将会挨饿。人们从早期社会学习中了解到:“生命的本质是杀生与饮食,那就是神话所要处理的重大奥秘。”狩猎变成一种牺牲的仪式,猎人反过来对动物的灵魂做出补偿,希望能够诱使它们再回来牺牲,供人类食用。野兽被看做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使节。而坎贝尔臆测,在猎人与猎物间逐渐滋生出一种神奇、美好的和谐,仿佛被锁在一个死亡、埋葬与再生的“神秘超时间”循环中。洞穴墙壁中的绘画艺术以及口传文学,便是我们今天称做“宗教冲动”的表现形式。

  当原始人从狩猎转向以栽种为生,他们诠释生命奥秘的故事也改变了。种子成为无尽循环的神奇象征。植物死亡、被埋葬,但种子会再生。对各大宗教谈到永恒实相的表象时(即由死到生,或是所谓的“从牺牲到极乐”),大多使用此一象征的现象,坎贝尔都感到极度有趣。

  他说,“耶稣有慧眼”、“他在芥菜子中看到了伟大的真实”。他从《约翰福音》中引用耶稣的话:“真的真的,我告诉你,除非一粒麦子掉入土里死去,它仍然是孤独的。但是假如它死了,可以长出许多果实来。”接下来引用的则是《可兰经》,“你认为你可以不经过那些,那些在你之前死亡人们曾经历的试炼,就可以进入天堂吗?”他漫游于广博的心灵典籍中,甚至从梵文翻译印度教经典,持续不断收集最新的故事,以便附加诠释古老的智慧。他特别喜欢一个困惑的女人对话印度圣哲罗摩克里希纳(Ramakrishna)的故事。那个女人说道:“啊,大师,我不觉得我爱上帝。”圣哲回问:“那么你是不是任何事物都不爱?”女人回答说:“爱我的小侄女。”于是圣哲对她说:“那就是你的爱,也是对上帝的服务,因为你爱那个小孩,也是在提供服务。”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美] 坎贝尔 莫耶斯 著:《神话的力量》
下一条: ·卡尔·赖希尔:《突厥语民族口头史诗:传统、形式和诗歌结构》
   相关链接
·[王嘉炜 宋昕曌]从地方豪杰到忠义神灵:《金沙魏公将军壮烈志》的神性塑造·[孙艳艳]中原民间经歌:中原神话调查的“二次田野”
·[毛岸茜]屠龙的哪吒·[李鹏]文字文明的溯源: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的神话学阐释思考
·[姜蕾]《伊戈尔远征记》与新疆各民族民歌修辞手法的比较研究·[孙敏]母题共享与话语耦合:日本英雄祖先故事的信仰图景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
·[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于玉蓉]《史记》体例之数的神话学新探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在动态而开放的互文之网中研究当代神话·[苏永前]神话的理论化与理论的神话化
·[张多]元宇宙:数字时代的宇宙观及其神话学批评·[毛巧晖]民间传说、革命记忆与历史叙事
·[冉勇]母题学视域下赫哲族与鄂伦春族英雄叙事诗的比较研究·[范宗朔]试析菲律宾苏洛德人史诗《西尼拉乌德》中的英雄人物特征
·[陈连山]从神话学立场论夏朝的存在·[谭佳]悖论式嫁接:比较神话学在晚清的出现
·[杨利慧]神话主义研究与“朝向当下”的神话学·[于玉蓉]连续与独特:“中”之源流的神话学探赜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