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宣纸,中国书画的柔韧支撑
——解放周末·文化遗产日特刊
  作者:任春   摄影/图:黄飞松 任春 吴章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08 | 点击数:10818
 
 
 
   
揭纸

 

  藏金不如藏纸。今年5月,一刀几十年前的宣纸竟拍出了38万元

  和宣纸打了40年交道的邢春荣做梦也想不到,一刀公私合营期间出品的四尺黄料夹宣纸能值38万元。

  今年5月14日,首届“中国陈年老宣纸专场拍卖会”在北京开槌。中国宣纸集团因筹建宣纸博物馆要收集藏品,派邢春荣去北京竞拍。尽管这刀“天价”宣纸最终被宣纸集团收入囊中,但价格之高连业内人士都为之咋舌。

  当下,艺术品收藏大热,宣纸的人文价值与市场价格,一路飙升,藏界推崇“藏金不如藏纸”。尤其是“老宣纸”,更是“纸比金贵”。清末民初的老宣纸,四尺规格的,一张的价格便早已过万元。

  泾县中国宣纸协会常务副会长吴世新告诉记者,泾县全县宣纸年产量不超过750吨,而中国宣纸集团的“红星”牌宣纸产量640吨左右,约占90%的份额,因此业内有言“买宣纸就是买‘红星’”。

  “宣城纸贵”,已成现实。记者在泾县当地绿宝街纸品集散地采访时,发现多数店铺根本没有“红星”宣纸可售,一打听才知道,中国宣纸集团已在一年前对宣纸进行了销售限购。

  宣城市书画院院长、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范瓦夏笑着告诉记者,“现在我不怕请同行吃饭喝酒,就怕他们托我买正宗宣纸。”不少书画家都在“囤”纸,“并非是打算以后卖了发财,只是想能用好纸作画,满足一下自己”。

  其实,人们对于宣纸的喜爱,已经绵延了千年。

  宣纸的诞生,与一个传说相连。相传东汉蔡伦身后,其弟子孔丹出于缅怀,发誓要造出最好的纸,为蔡伦画像。在安徽地界的泾县一个峡谷溪边,偶见横卧溪上的青檀树,经流水终年冲洗,树皮飘散如缕,长而洁白,遂取以造纸,筚路蓝缕,终至功成。

  宣纸的名字,首次出现在唐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

  亮相伊始,宣纸便成为稀罕之物。“有钱莫买金,但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理所当然的,宣纸成了向朝廷进贡的宝物,成了朝廷和地方官吏作书绘画、立文书档案的专用纸。

  及至宋代,墨客挥毫对一笔一画的深浅浓淡、渗透润化都极其讲究,宣纸的独特润墨性被书画家所青睐,广为应用。

  明清年间,浙派、“四僧”、“四王”、“扬州八怪”等一大批书画大师将宣纸和书画的血脉进一步紧密相联。晚清画家松年在《颐园论画》中写道:“宣纸纸性纯熟细腻,水墨落纸如雨入沙。”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宣纸本身就是艺术品。

  清朝,宣纸在漫长的竞争中不仅占据了几乎全部的书画舞台,连皇帝都喜欢用它挥毫泼墨。朝廷修《四库全书》用的正是宣纸。

  “千年寿纸”,令古来多少丹青妙笔、珍本墨迹至今清晰如初,神采湍飞。宣纸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对书画艺术的发展,功莫大焉。

  纵观宣纸的历史,“时兴则纸兴,时衰则纸衰”。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段以宣纸来表现中国文化的惊艳亮相,令人激动不已。2010年上海世博会,宣纸更以中国“文房四宝”之首的姿态,淋漓尽致地展示着书画史演变的辉煌。薄薄的宣纸,承载着绵韧千载的文化坚守。

  在泾县采访时,偶遇安徽省美协主席张松与几位书法家来附近的古镇采风。他告诉记者,宣纸可分为“生宣”和“熟宣”两大类。一般来讲,生宣主要适用于书法,熟宣则适用于传统山水画和工笔画。

  “用过宣纸的书画家,都不习惯再用其他纸张了,一笔落纸,‘五色墨彩’跃然而显,无论是泼墨、破墨、积墨,水晕和墨迹都能体现出独特的纸张墨色韵味来,宣纸可以说是书画史沿革中的独门利器”。他笑着比喻。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2012年6月8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坂东玉三郎:女形与艺道
下一条: ·昆曲,古老歌谣的当代吟唱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唐璐璐]饮食成为非遗:意义建构、批量生产与隐匿的商业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