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金不如藏纸。今年5月,一刀几十年前的宣纸竟拍出了38万元
和宣纸打了40年交道的邢春荣做梦也想不到,一刀公私合营期间出品的四尺黄料夹宣纸能值38万元。
今年5月14日,首届“中国陈年老宣纸专场拍卖会”在北京开槌。中国宣纸集团因筹建宣纸博物馆要收集藏品,派邢春荣去北京竞拍。尽管这刀“天价”宣纸最终被宣纸集团收入囊中,但价格之高连业内人士都为之咋舌。
当下,艺术品收藏大热,宣纸的人文价值与市场价格,一路飙升,藏界推崇“藏金不如藏纸”。尤其是“老宣纸”,更是“纸比金贵”。清末民初的老宣纸,四尺规格的,一张的价格便早已过万元。
泾县中国宣纸协会常务副会长吴世新告诉记者,泾县全县宣纸年产量不超过750吨,而中国宣纸集团的“红星”牌宣纸产量640吨左右,约占90%的份额,因此业内有言“买宣纸就是买‘红星’”。
“宣城纸贵”,已成现实。记者在泾县当地绿宝街纸品集散地采访时,发现多数店铺根本没有“红星”宣纸可售,一打听才知道,中国宣纸集团已在一年前对宣纸进行了销售限购。
宣城市书画院院长、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范瓦夏笑着告诉记者,“现在我不怕请同行吃饭喝酒,就怕他们托我买正宗宣纸。”不少书画家都在“囤”纸,“并非是打算以后卖了发财,只是想能用好纸作画,满足一下自己”。
其实,人们对于宣纸的喜爱,已经绵延了千年。
宣纸的诞生,与一个传说相连。相传东汉蔡伦身后,其弟子孔丹出于缅怀,发誓要造出最好的纸,为蔡伦画像。在安徽地界的泾县一个峡谷溪边,偶见横卧溪上的青檀树,经流水终年冲洗,树皮飘散如缕,长而洁白,遂取以造纸,筚路蓝缕,终至功成。
宣纸的名字,首次出现在唐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
亮相伊始,宣纸便成为稀罕之物。“有钱莫买金,但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理所当然的,宣纸成了向朝廷进贡的宝物,成了朝廷和地方官吏作书绘画、立文书档案的专用纸。
及至宋代,墨客挥毫对一笔一画的深浅浓淡、渗透润化都极其讲究,宣纸的独特润墨性被书画家所青睐,广为应用。
明清年间,浙派、“四僧”、“四王”、“扬州八怪”等一大批书画大师将宣纸和书画的血脉进一步紧密相联。晚清画家松年在《颐园论画》中写道:“宣纸纸性纯熟细腻,水墨落纸如雨入沙。”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宣纸本身就是艺术品。
清朝,宣纸在漫长的竞争中不仅占据了几乎全部的书画舞台,连皇帝都喜欢用它挥毫泼墨。朝廷修《四库全书》用的正是宣纸。
“千年寿纸”,令古来多少丹青妙笔、珍本墨迹至今清晰如初,神采湍飞。宣纸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对书画艺术的发展,功莫大焉。
纵观宣纸的历史,“时兴则纸兴,时衰则纸衰”。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段以宣纸来表现中国文化的惊艳亮相,令人激动不已。2010年上海世博会,宣纸更以中国“文房四宝”之首的姿态,淋漓尽致地展示着书画史演变的辉煌。薄薄的宣纸,承载着绵韧千载的文化坚守。
在泾县采访时,偶遇安徽省美协主席张松与几位书法家来附近的古镇采风。他告诉记者,宣纸可分为“生宣”和“熟宣”两大类。一般来讲,生宣主要适用于书法,熟宣则适用于传统山水画和工笔画。
“用过宣纸的书画家,都不习惯再用其他纸张了,一笔落纸,‘五色墨彩’跃然而显,无论是泼墨、破墨、积墨,水晕和墨迹都能体现出独特的纸张墨色韵味来,宣纸可以说是书画史沿革中的独门利器”。他笑着比喻。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2012年6月8日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