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宣纸,中国书画的柔韧支撑
——解放周末·文化遗产日特刊
  作者:任春   摄影/图:黄飞松 任春 吴章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08 | 点击数:10037
 
 
   
捞纸

 

  “捞纸”是宣纸手工制作流程里最难掌握的一环。干活稍一分心,这纸便给你“颜色看”

  宣纸行当里有句老话:“剪纸的先生,捞纸的匠,晒纸的伢儿不像样。”捞纸技术含量之高,可见一斑。

  宣纸是从水里捞出来的。

  经过对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进行水泡浸渍、石灰发酵、缓和蒸煮、日光漂白、石碓蝧捣、打浆加药等工序,终于可以用纸帘到盛满纸浆的水池中捞纸了。

  捞纸的场景充满了节律感,韵味十足。

  掌帘师傅与抬帘师傅相对而立,双手各执苦竹做成的竹帘两端,当竹帘从槽中捞取纸浆,浆水滴答伴随着两人左右晃动着“一浸一抬”,一张薄薄的宣纸便在瞬间生成了。继而,被揭下,一张张摞迭于木板之上。湿漉漉的宣纸卧在纸板上,如一片白嫩硕大的绢豆腐。

  跨步、弯腰、抬手、侧足……“抬帘要活,掌帘要稳,放帘要简,起帘要平”,心到、眼到、手到,配合得行云流水。

  两位师傅彼此之间心领神会充满默契,四只手如同长在一个人的身上,那般协调一致。“一浸一抬”,看似简单的两个动作,可要能“捞”出一张合格的纸,最起码得学上3年。

  纸张的好坏全靠这一“捞”。每种纸的厚薄、连纹不同,分量不一,所以下浆的浆量、水的高度,都有严格的要求。

  纸的松紧度,也直接影响到润墨的效果。而可以主控宣纸的厚薄、松紧度、连纹等“质量指标”的,是掌帘师傅。

  在厂里当了25年捞纸工的泾县人周东红师傅,被车间的同事尊称为“首席掌帘”。

  “这活儿,都是当年我师傅手把手教的,他的手艺是我祖师爷教的,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

  “捞纸,除了领会师傅传授的技巧,最主要得靠自己在实践中琢磨动作,只有多花时间,练熟了,手里才会有感觉。”

  他告诉记者,刚学的时候,没少被师傅骂过。动作慢了,纸就厚了;动作急了,纸就薄了。放纸上板,竹帘抽离得不利索,竹帘上的水哪怕滴了一滴在新纸面上,这纸就废掉了。“干这活,脑子里一点小差也开不得”。

  每张捞出来的宣纸重量,严格控制在标准正负一克的范围之内,所以,再老练的技师都不敢夸海口,说自己可以做到“每捞必成”。

  不仅脑力要高度集中,捞纸更是个辛苦单调的体力活。有人算过这么一笔账,一位捞纸工在不足两平方米的工作空间来回挪步,一天下来,相当于走了几十公里的路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2012年6月8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坂东玉三郎:女形与艺道
下一条: ·昆曲,古老歌谣的当代吟唱
   相关链接
·[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