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宣纸,中国书画的柔韧支撑
——解放周末·文化遗产日特刊
  作者:任春   摄影/图:黄飞松 任春 吴章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08 | 点击数:10822
 


  采写/本报记者 任春

  2009年9月30日,具有千年历史的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那一天,宣纸的产地——安徽宣城泾县有许多造纸师傅不约而同地点起鞭炮欢庆,像过年般开心。
  凄苦不凋,富贵不炫。千百年来,无论喧嚣与孤寂,宣纸制作都恪守规矩,18道手工工序、108道制作工程,不增不减,不浮不躁。
  薄薄的宣纸,以柔韧的姿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记忆,在今天,它又活出了怎样的意境?

 

  日晒雨淋下,“水深火热”中,枯燥磨砺后,方能淬炼出一张合格的宣纸

  5月的皖南,青山秀水。记者驱车从安徽宣城泾县县城向东,20分钟后便到了榔桥镇乌溪村,那里云集着众多制作宣纸的手工作坊。

  规模小的,一个家庭就是一个作坊。规模最大的 “作坊”,当属拥有2000名员工的中国宣纸集团。从205国道一个转弯进入宣纸集团的领地,远远地,便瞧见青山上铺着一大片一大片的米白色的草料,定睛一看,在那些青山的“补丁”当中,移动着工匠们的身影,他们弯着腰向上攀爬翻晒着草料,步履蹒跚。

  看到记者眼中的疑惑,首批国家级宣纸制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宣纸集团总工程师邢春荣在一旁解释道:这些,就是宣纸的皮胚草料,太阳晒过,风吹过,雨打过,承了天光雨露,接了地气滋养,才能成为合格的“燎皮”和“燎草”,才能拿去造宣纸。

  诗意解读的背后是严谨的科学道理:日光摊晒对草料的漂白,是机器短时间漂白所无法取代的。位于山腰的摊晒场大多用石头沿倾斜山体铺成,石头间有缝隙。雨季可迅速排水以防浸烂草料;夜间山体水分又会透过缝隙湿润草料。

  “如果几个月都不下雨,怎么办?”

  “只有先用存料,这原料一定要经过风吹雨淋、天光月华的淬炼,这样制成的纸张才会不变色、不发脆、耐久性强而柔韧。所以说,造宣纸也得看老天爷的脸色。”

  青檀树皮、沙田稻草、猕猴桃藤汁,这三样基本原料构成了宣纸的DNA。

  泾县境内的青檀树,皮质厚,成浆率高,容易提炼。千百年来的实践表明,只有沙田稻草才是最理想的宣纸制作原料,而泾县历史上,就盛产沙田稻草。

  采割青檀树皮,抽掉夹在稻草中的稗子草,这些工序看似简单,却直接关涉到最后制成的宣纸品质。如果枯草没有去净,会在宣纸上留下褐斑;稗子草没有抽掉,会在制成的宣纸上留下黄筋。

  之后,经浸渍、蒸煮、拣选、摊晒、日晒雨淋等人工夹杂着自然方式的加工,方能使每一块青檀皮、每一根稻草均洁白柔韧。

  仅仅原料准备这一项就需要10个月左右的时间。综观备料阶段的各道工序,本身便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

  天时、地利之后,更待“人和”。

  “人和”,不仅要求技术精益求精,更需要心力全神积聚。

 
   

摊晒

  “捞、晒、剪”是手工制作宣纸的三大核心工艺,前人以“水深火热”四字高度概括,记者亲历了宣纸制作主要环节的现场后,颇为感同身受。

  ——捞纸师傅整天立于水槽边,双手被纸浆池水浸得青筋暴起、关节突出。冬天更是遭罪,池水寒彻似冰,每日里,师傅们的双手需在水里过个上千次;

  ——晒纸的工作空间狭小闷热,师傅们每日重复着揭纸、刷纸、晒纸的刻板动作。晒纸用的“火墙”温度高达60摄氏度,晒纸间师傅工作时基本是“赤膊上阵”的。每人一天要晒600张至800张宣纸才能完成工作量,体能消耗极大;

  ——剪纸师傅手中的那把特制的剪纸刀自身便一斤多重,一剪下去,要求剪出来“一刀”(100张),“狠准稳”的本领又岂是一日之功。

  一张宣纸的诞生,需要一群人的接力。

  邢春荣告诉记者:宣纸的手工程序繁复,一个人根本无法独立完成。单说晒纸一道工序,没有5年时间,不可能成为一名成熟的晒纸技工。他本人因为机缘巧合,年轻时,从“扎草把”开始,捞纸、揭纸、晒纸、检纸、剪纸,重要的岗位都做过。在晒纸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而现在,已经很少有师傅可以熟知并操作手工制作的每道环节,更多强调的是“术业有专攻”。

  一张宣纸的诞生,以分娩为喻,毫不为过。当一张柔韧的宣纸轻轻置于眼前,分明,如婴儿般带着亭匀清新的呼吸。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2012年6月8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坂东玉三郎:女形与艺道
下一条: ·昆曲,古老歌谣的当代吟唱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唐璐璐]饮食成为非遗:意义建构、批量生产与隐匿的商业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