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8日,英国剑桥大学官网公布了一项由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保护国际基金会(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关于生物多样性与语言文化关系的合作研究。研究者发现,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即生物多样性丰富且受威胁程度高的地区)的语言种类非常丰富,人类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可以保护语言多样性。
该研究已于5月7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题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及荒蛮地区的语言与生物多样性》(Co-occurrence of linguistic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 in biodiversity hotspots and high biodiversity wilderness areas)。
该研究表明,在不足全球面积1/4的地区分布着4284种语言,约占全球语言种类数量的70%,这其中有2804种语言分布在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如美拉尼西亚岛屿东部(East Melanesian Islands),西非几内亚森林(the Guinean Forests of West Africa),中美洲等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语言都超过250种,尤其是新几内亚地区语言种类多达976种。然而,这些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虽然语言种类繁多,但大多数语言的使用者较少,甚至有544种语言的使用者还不足1000人。
研究者表示,人类的行为既能对不同地区的语言、文化和生物多样性起促进作用,也能导致生物灭绝,语言、文化同质化。工业化发展、全球化经济不断扩张、暴力冲突频发导致生物栖息地消失。牛津大学语言学院教授苏姗·罗曼(Suzanne Romaine)预计,到本世纪末约50%-90%的语言将会消失。
罗曼说:“人们常对地球上正在消失的物种给予关注,却很少有人关注正在消失的语言。对此人类需要一个共同的框架,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语言、文化多样性的目标。”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副教授拉里·戈尔弗洛(Larry Gorenflo)也表示,“研究生物多样性和语言、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5月18日 第305期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