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人类需要共同的框架:保护生物和文化多样性
  作者:杨敏 编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19 | 点击数:7959
 


  5月8日,英国剑桥大学官网公布了一项由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保护国际基金会(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关于生物多样性与语言文化关系的合作研究。研究者发现,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即生物多样性丰富且受威胁程度高的地区)的语言种类非常丰富,人类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可以保护语言多样性。

  该研究已于5月7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题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及荒蛮地区的语言与生物多样性》(Co-occurrence of linguistic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 in biodiversity hotspots and high biodiversity wilderness areas)。

  该研究表明,在不足全球面积1/4的地区分布着4284种语言,约占全球语言种类数量的70%,这其中有2804种语言分布在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如美拉尼西亚岛屿东部(East Melanesian Islands),西非几内亚森林(the Guinean Forests of West Africa),中美洲等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语言都超过250种,尤其是新几内亚地区语言种类多达976种。然而,这些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虽然语言种类繁多,但大多数语言的使用者较少,甚至有544种语言的使用者还不足1000人。

  研究者表示,人类的行为既能对不同地区的语言、文化和生物多样性起促进作用,也能导致生物灭绝,语言、文化同质化。工业化发展、全球化经济不断扩张、暴力冲突频发导致生物栖息地消失。牛津大学语言学院教授苏姗·罗曼(Suzanne Romaine)预计,到本世纪末约50%-90%的语言将会消失。

  罗曼说:“人们常对地球上正在消失的物种给予关注,却很少有人关注正在消失的语言。对此人类需要一个共同的框架,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语言、文化多样性的目标。”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副教授拉里·戈尔弗洛(Larry Gorenflo)也表示,“研究生物多样性和语言、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5月18日 第305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丝绸的环球之旅
下一条: ·联合国:文化多样性有着促进发展与权利的巨大潜力
   相关链接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
·[张建军]可持续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从联合国世界蜜蜂日出发·[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
·[杨丽波 刘永发]从民俗语言的运用看赵树理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5月21日: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
·5月20日:世界蜜蜂日·[巴莫曲布嫫]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国际文化政策之演进:事件史循证研究
·[张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语言能力·[罗婷]语言学视域下的乡土文化传承
·[施爱东]大团圆何以成为元结局·[王祥 孙剑艺]关于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定位的思考
·[兰洁怡]浅谈南宁白话童谣的语言特色、思想内涵与保护传承·古道尔、阿祖莱:“对自然的侵害正在加剧健康危机”
·[惠嘉]文本:具有构境能力的语言事件·[林海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动物使用”的伦理困境
·[张筠]伟大的“言说”历程·[吴昉]变与不变:传统手工艺的媒材转化与融合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