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文化空间的公共化。以前大祭之年必须封寨,禁忌生人进出,全寨三天之内忌生火煮吃。现在已没有禁止生人进寨的规定,参加活动的人有很多外来人员,如政府官员,包括县宣传部长、副县长、县武装部长,和市文化局党组成员、市群艺馆、县政协、民政局、司法局、宗教局、旅游局、乡政府等有关单位干部,也有地方新闻媒体、大学师生及其他社会人员。民间活动变为政府、媒体、学者和外来游客都积极参与的活动。
其次,是娱神向娱人和展演转化。祭萨活动安排从中午11点开始,有六个方面的内容:抬萨出游、祭萨仪式、广场风情表演、侗族百家宴、自由参观、联欢晚会。整个活动的框架基本都是县文化馆的老师确定的,他们认为广场风情表演最重要,晚上的联欢虽然节目多,但民族特色少。这种看法其实也说明,作为向外展演的节日,主要是民族传统文化,能够代表文化特色的文化遗产内容,而晚上的活动是村民的自我娱乐,因此,就不必特别突出民族特色了。除了一般的歌舞表演,作为地方民俗活动的舞草龙,以前是为了杀田里的虫子,求丰收、风调雨顺;现在把其作为文化遗产搬到舞台上来展演,其主要的遗产价值为审美。
文化馆的日常工作之一是丰富基层社区文化活动、指导文化建设、辅导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有规矩有讲究的祭祀仪式是祭萨节的亮点,但毕竟只是师公一个人的事,仅仅是一个引子而已,接下来的歌舞表演,才是节日的重头戏,那是村人激情的释放”。因此,祭萨仪式结束以后,歌舞成为了主要内容。其节目表演主要是宝赠各屯村民在文化馆工作人员辅导排练的节目,各屯的节目都不相同,并结合侗族的文化特色,特别是作为文化遗产的几个方面,透露出专业人员参与,精心准备的过程。这些节目中有歌有舞,有表现侗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请到侗寨来做客》和自我介绍的《赞宝赠》,有针对祭萨活动的风情表演《接神祈福》和赞美萨的《多耶萨》,还有表现侗族的歌艺特色的大歌、琵琶歌、团歌等。《百人团歌》表现当地人与游客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萨岁的诞辰。有结合侗族特有的服饰——亮布制作的表演,有摹拟春牛耕地、捞鱼捞虾等各种农活的表演,有表现侗族对文化遗产重视的《大家一起来传歌》,还有大规模的侗族琵琶歌表演,以一百把侗琵琶弹唱。各类表演都艺术化地再现了侗族生产生活场景,有意展现侗族的特色文化,并增加了主持人的解说,比如表演侗族风情舞蹈《纺纱织布奏古风》之前,主持人介绍:“萨是侗族的黄道婆,她传下来的纺织技艺,一代代侗族妇女用青春来纺,用生命来织,纺出侗乡的温暖,织出了侗乡的锦绣。”在表演大歌之前,主持人介绍:“侗家人说饭养身,歌养心。萨传下来的侗歌,成为代代侗人的精神寄托,我们用它连接昨天、今天和明天。请欣赏原生态侗族大歌……”这些表演节目是由当地人和文化馆的老师共同决定的,他们在决定语言、音乐、动作、表演内容方面有主动权,出于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和满足游客的需求,他们选择了一些与当地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场景,把侗族在现代生活中已渐趋消失的生活场景再现于舞台。因此,文化表演实际上展示了个人和集体对于文化和社会的观念和认同。
表演化的痕迹还在,文艺表演之前,由主持人根据师父的打卦,向众人公开宣读下一届的主事名单,且师父在做仪式时身上还别了麦克风,新老主事交接也有专门的仪式。并且参与仪式的不仅仅是师父一人,款师也加入其中,在游寨和打卦之前,他都要念款词并做法事,突出展现侗族社会的款文化。
表演化倾向之三是由虚到实的确认——萨像具体化与仪式程式化。宝赠祭萨原本只在村寨中的萨坛进行,没有庙宇[10],也没有神像[11]。当地的文化精英解释,这是因为侗族人比较低调,不想张扬自己。但其实也说明萨神的多身份性,无从落实其具体形象。多年里一直没有抬萨游行,也没有想过制作萨神像;2010年为了举行抬萨游行,制造了萨神像,她是龙胜县文化馆馆长MCQ根据当地人描述设计制作的。先用稻草做成人形,穿上侗族服装、鞋子,面部用化妆笔给其描上眼睛、眉毛、嘴巴、鼻子、腮红,戴上银项链、手镯,配带上宝剑,其形象符合侗族人对萨祖母的想象。萨的形象由无形到有形的制造,也是在重构萨文化和彰显萨文化,强化地方民众对萨的记忆。无独有偶,东巴教原来也是不立庙宇,不祀神像,将东巴神明、圣物等具像化是最近几年的“发明”,应是文化遗产化或旅游开发的结果。
祭萨节这天的活动内容也程式化了,按照文化馆人员的设计,2010年的祭萨节,活动内容有:1.师公主祭;2.款师宣讲《祖先起源款》,众人迎和;3.合唱《耶萨》;4.众人分享在萨坛前煮熟,由师公分发的“平安粥”;5.各家主妇在萨坛前点燃火把,把萨玛播下的火种带回家,寓意薪火相传;6.民族歌舞表演,春牛舞、草龙舞、芦笙舞、纺纱织布舞、大歌、琵琶歌、笛子歌、双歌、换段歌;7.摆长桌宴,吃合拢饭;8.晚上演侗戏、联欢[12]。其中款师宣讲、歌舞表演、合拢饭是增加的内容,或在村民生活中早已消失;而歌舞表演也变成带有专业性的有组织的表演,并且内容变得丰富而多样。
祭萨仪式、抬萨活动、民族文艺表演等活动本来就存在,只是随着外来者的介入,就成为一种向外展演活动。展演被策划成侗族文化和生活集中、活态的展演,这些内容也成为祭萨遗产化操作的主要表现。
2.阐释
阐释是遗产认定的重要一环,是对此项文化作为遗产的价值挖掘和提升。在文化馆人编排的歌舞中,他们赋予了表演更多的意义,增加了许多现代话语的阐释。从表演中主持人的串词可见一斑:“感恩,思源,凝聚人心,统一意志,是我们祭萨的目的,让萨开创的侗族文明薪火相传,让萨所代表的一切崇高美好生生不息,汇入新时代的脚步!”在表演织布这个节目时,主持人解释说“萨具有多重的身份。她是耕种、纺织的能手,又是唱歌的能手,既是劳动神、歌神,又是创世神”。在申报书中,记载了萨传说,说她还是一个能镇百鬼、灭灾殃,驱邪送瘟的保护神,是公道正派、大公无私、舍己为群,威望极高的女酋长,是呼风唤雨、能征善战的女将领,是能带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把天下管理得和谐有序的社稷神,同时又是充满母爱、母情、慈母性的原始母亲神。在她身上集中了侗族祖先勤劳、勇敢、智慧、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助人为乐等优秀品质,是侗族美好理想的寄托。申报书上极力赞美拔高萨:“萨是侗人生命、生产、生活的源头”,还综合概括出祭萨的多种特征:辐射性、综合性和兼容性,文化内涵的丰富性,独特性与活形态性,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祭萨活动具有原质性与淳朴性,从萨崇拜的神话传说到祭萨时所唱的古侗歌、古侗族款,一切都充满着淳朴的原汁原味和原情态,广泛性与群众性;并有多功能性,由于萨玛身上集中了侗族人民的优秀品质,寄托着他们美好的理想和心愿,因此,祭萨活动既有缅怀、思源的意思,也含有熏陶、教化、鞭策、激励、传承的心愿。祭萨不仅具有感召人团结人,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铸造民族魂的功力,同时还具有保护和传承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所有这些内容其实都是用外界的眼光在看待祭萨,也就是作为旁观者的价值评判。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